浅谈激励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畅所欲言争做课堂主体 教学中的好助手———多媒体
创新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0期 总第4534期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0期  下一期
教学中的好助手———多媒体
来源:仪征市月塘镇移居小学 作者:朱义林 发布日期:2012-11-27 15:50:5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渗透到各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兴趣却很广泛,好奇心又重,爱玩乐学,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较难接受。相对于其它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游戏互动、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形式,更能满足小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我觉得运用多媒体教学来优化教学活动尤为必要。
     一、多媒体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儿童的思维通常要借助于具体形象来进行的。单调的说教儿童较难接受,而且有时会转移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其预期目的。而多媒体教学能将较为抽象的理论,通过画面借助多媒体教学来表达出来,非常具体、明了。
     二、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兴趣当然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等于是一种苦劳役。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兴趣也是儿童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经验最重要的推动力。儿童生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以图、文、声、像并茂地方式呈现,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乏味知识趣味化,营造出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这比较适合儿童的好奇心理和认知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陶冶了情操,还极大地增强了活动动力,从而推动了他们的学习。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环境真实感、美感,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来源于周围生活。一草一木,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村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名胜古迹,春天的草长莺飞,秋天的红枫落叶,这些都可以通过观察、参观、游戏等手段去感知认识。现在的学生求知欲更加旺盛,渴望去海底寻宝,到外星球探险。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是“人类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很好地突破了时空界限,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扩大了认知范围,看到许多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大自然景象,认识了许多不常见的事物,在与教学内容交流的同时,扩大了想象的范围,激发起说的欲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创新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欲望。通过欣赏美术活动产生强烈的浓厚兴趣,从而喜欢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了初步的审美情趣。有了这些基础,学生会把创新欲望变为主动探索的动力,能不断继续下去。以往的美术教育单一机械的东西太多,进行美术欣赏的活动较少。欣赏的主要是同伴的作品或一些有关书籍上的作品。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自然、社会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声、像、形、色于一体的功能,展开立体的教育活动。从而欣赏各种儿童画、世界名画、各地的民间工艺品,还有漂亮的花卉、树木、建筑物等。他们跨越了时空的障碍,打开了眼界,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形成了高尚的审美观,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美的作品,并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大大提高了创作欲望,激发了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它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教育信息技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作为一名小学高级教师,更应该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