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六模块建构式”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儿童色彩画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 精彩导入,让孩子兴趣盎然———美术课中的导入教学初探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1期 总第4541期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1期  下一期
儿童色彩画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
来源: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 作者:薛帆 发布日期:2011-12-11 10:04:37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正确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他们视觉色感的理解力和审美眼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独特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和美化生活。以下是笔者在色彩教学实践中一些具体的做法和想法。
     一、儿童色彩画的表现性特点
     儿童的色彩美感培养主要表现在色彩的调配练习上,即色彩的对比与和谐问题,苏少版小学美术课本中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及调配规律。在色彩课教学时,我们应首先让学生知道原色、间色是哪些颜色,该怎样调配以及掌握色彩的调配规律和方法,绘制色环,让学生快速在色相环中找出冷色和暖色、对比色与同类色。
     如下图的作品,在讲授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关系一课时,徐子璇同学画的瓶花,桔色的明亮背景与深紫色的罐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彩的冷暖关系使得画面强烈而鲜明,这幅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是既对比又协调。
     儿童色彩画中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极具丰富性和情感性。他们用色彩造型,用色彩抒情,主要内容是表现意境情调、情绪和性格。
    

     二、儿童色彩画的造型特点
     儿童的色彩画造型特点具有主观性、游戏性、随意性和装饰性。儿童的色彩画是儿童依靠直觉去观察和感受色彩,无拘无束地自由运用色彩进行表现,是一种本能、本性的自然流露。因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处于平面空间思维阶段,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平面画法为主对学生进行色感训练。采取色线和色面结合的平面画法进行练习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平面画法即把色彩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既可以以物象固有色为依据,也可以改变固有色的本来面貌,根据个人的审美爱好加以“变色”,一切取决于画面的色彩效果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我在上《土著人》一课时,带领大家欣赏了土著人丰富的脸部色彩,小朋友们在课堂中便将人的脸画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显得生动而有趣。
     实践证明,儿童色彩教学不宜过于强调物象的固有色,因为,这样容易给儿童使用色彩形成心理定势。儿童对色彩的美感培养,应注意色彩规律的认识和引导,使儿童在自由运用色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色彩表现的美感规律。
     
     三、儿童色彩画的美感规律
     色彩按一定的规律组合,通过感官感知,给人以美感,引起人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美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违背,也不能随心创造,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去探索、发现、遵循和利用。
     1.儿童色彩画的对比规律
     对比是创造色彩的重要手段,色彩在对比中使本身具有的特性更鲜明、强烈,可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色彩的生命力。
     原色与间色的对比:即红与绿、蓝与橙、紫与黄。这三对色是最强的对比色,绘画中使用补色对比,效果最鲜明、强烈,具有原始感和装饰感,如果配以黑、白效果则更为强烈。如下左图《瓶花》,橙色的背景与紫红色的花瓶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第二幅图中张心怡的作品《百花齐放》,绿与红、蓝与黄的对比,互补的色彩加强了画面的效果,使画面变得更加艳丽、醒目、耀眼。
     
     2.儿童色彩画的谐调规律。
     色彩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协调、多样统一的状态。和谐作为优美的属性之一,使人能在柔和与宁静的心境中获得审美享受。
     (1)同类色之间的谐调
     如这几幅以树为题材的作品,基本上使用了邻近色,前三幅是暖色调的画,最后一幅虽然冷色调的画,但画面色彩统一,十分美丽。
     

     
     (2)加入黑与白进行谐调
     当色彩互补,感觉不谐调时,我们可以使用黑色或白色为中介,使画面产生协调。例如边上这两幅作品,黑和白运用的恰到好处,在蓝黄、红绿的对比中起到了协调作用。在各种颜色中加灰或补色不等量相加产生的灰性色,降低了色彩的纯度,也可以使画面产生柔和的效果。
    

    

     总之,儿童的色彩画是情感的自由表现,它有着一种穿越语言的力量,能瞬间的精彩永恒的绽放,它是创造的源泉、生命的欢唱,梦想的起航!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