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主阅读尊重个性差异 如何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的生命化追求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2期 总第4550期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2期  下一期
语文课堂的生命化追求
来源:新沂市黑埠小学 作者:周艳玲 发布日期:2012-12-25 10:03:02

     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的教学,追求的是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那么生命化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怎样开展的呢?
     一、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生活的课堂 
     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场”,即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外加的负担,相反,每个孩子都觉得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
     一位教师执教《识字3》“木马、滑梯、火车、山洞、转椅、荡船”时,就创设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看图介绍自己认识的游园项目,引出要学的词语。因为出现的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所以对学生而言识字就犹如在逛公园,就会表现出兴趣盎然的状态。紧接着老师亲切的一句“我们别光看,也去玩一玩好吗?”师生就共同进入了“演一演”,瞧着孩子们煞有其事地“骑上木马”“跑向滑梯”“钻进山洞”,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老师顺势一句“你最喜欢哪个游园项目,和大家说一说你怎么玩的好吗?”这儿的“说一说”正好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求。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就因生活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成为生成性知识——生成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仅仅是把别人的意识形态传递给学生的传声筒,而是应该想办法将这些外在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消化。
     下面是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片段: 
     师:你知道什么是“生态灾难”吗? 
     生:洪水泛滥。 
     师:洪水是怎么产生的?你知道吗? 
     生:因为人们的乱砍滥伐,大量水土流失,使地面河床升高,大量的水流向下游,来不及排泄,从而使洪水泛滥。 
     师:大量废气排放,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将沉入大海。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这四个字:“生态灾难”。人类贪婪、大量地捕杀,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这一切的一切,也是这四个字:“生态灾难”。当你知道这些时,心情肯定不一样。再读这段文字,大声读。 
     师:当你读到“生态灾难”这四个字时,它肯定不仅仅是四个字。在你的眼前,这四个字仿佛变成了什么?拿起书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读着读着,生态灾难,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仿佛变成了没有节制的无数的灾难。 
     师:你把文字读活了。 
     生: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坟墓,它们葬送了人类的前程。而这一个个坟墓是人类自己挖掘的。 
     师:听到了吗?同学们。一座座坟墓呀!掘墓的人是谁?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啊! 
     生:是一个个陷阱。 
     师:一个个陷阱。一个个没有底的黑洞洞的陷阱,掉下去的人必将出不来啊!同学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那是因为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使这些文字变活了,文字站起来了。来,再读这段文字。 
     生命化教学是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生成的过程。生命力需要激活,教学生命力的激活在于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只有建构一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生命才有其存在的空间,生命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生命力。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的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在不断获得知识、技能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