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细节教育的艺术 如何构建情理交融的课堂———《月光启蒙》课例评析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2期 总第4550期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2期  下一期
如何构建情理交融的课堂———《月光启蒙》课例评析
来源: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 作者:王欣荣 发布日期:2012-12-25 16:07:09

     《月光启蒙》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优质资源,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
     下面我就其中一个教学片段重点谈谈如何构建情理交融的课堂。
     【片段实录】
     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读完这一段,请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生: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师: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
     生: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师:说得真好。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的道路。
     师:月光无声。母爱呢?
     生: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无声的教育。
     师: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谁说不识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这如水似光的母爱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课例评析】
     一、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理解后,我用引读,让学生体会其中作者说这段话时的感情(感激、怀念、敬爱、令人骄傲、自豪),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深深的怀念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吗?请你写一写(以“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很好地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二、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切入就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
     三、学会对教材大胆取舍
     何为舍得?在我看来,这个词饱含着一种辨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有点大,个别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二是面对课标,恨不能课标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这样。
     四、担心走入“教教材”的误区
     钻研教材,其实教师身兼两种角色。其一是读者的角色,教师首先是教材的阅读者,是阅读者就要读懂教材内容,品味语言文字。其二是教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编者的编排思想,还要思考通过文本要教给学生什么,如何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节课,可以说在情境创设方面我花了不少的心思。课前,我准备了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莲花落》给学生欣赏;课始,一幅课文插图,一段贝多芬的《月光曲》,将学生带入了幽静淡雅的月夜;接着,我播放了自己吟唱录制的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月儿弯弯像小船》,配上合适的儿童歌曲的旋律,让孩子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亲情;课末,一曲班德瑞的《初雪》一张母亲沧桑微笑的脸,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孩子们记住了孙友田的母亲,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