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估算习惯 动手动脑学科学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2期 总第4550期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2期  下一期
动手动脑学科学
来源:新沂市黑埠小学 作者:季美莲 发布日期:2012-12-25 16:20:29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学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动手实践的经历,一项技能的获取需要长期的反复模拟练习,而知识的收获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但是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孩子们领悟科学知识,鼓励他们在神奇的科学世界里动手动脑,那么怎样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呢?
     一、材料的选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手指尖上认识和理解世界。“离儿童最近的才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所以,儿童科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密切联系。科学材料既要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更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要挖掘儿童能在生活中发现与应用的材料,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总之,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易于被孩子们发现的材料都可以出现在科学实验的课堂上。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六课《金鱼》,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全国各地都有饲养,也是各地的花鸟市场里最常见的水生动物,作为研究材料很容易找到。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一般家庭都没有饲养过金鱼,大多数孩子都和爷爷奶奶在家,更不可能有金鱼观察。根据这一情况,我把金鱼换成了孩子们熟悉的鲫鱼,这在市场上很常见,而且价格也便宜。课本知识的重点并不是饲养金鱼,而是以金鱼为例,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与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所以,把金鱼换成鲫鱼,既贴近了农村孩子的生活,也完成了课本的教学目标
     二、活动的设计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设计的游戏与活动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教师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游戏氛围中,学习领悟科学知识,便于学生们记忆与理解。
     在《植物的叶》课堂中,教师一共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铺垫,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第一个活动对第二个活动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第一个活动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去捡落叶。我们在校园里,街道上捡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并且回到课堂给树叶分类。在分的过程中我提示孩子们思考,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我给他们设置了三个问题:1.根据什么确定这些树叶是同一种树的叶子,或不是同一种树的叶?2.在捡树叶、分树叶的过程中,你是如何思考“种”这个概念的?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我的问题,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这为下面让学生关注叶的结构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的引导
     动手只是手段,动脑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的,面对眼前的材料,都急于操作,不动脑思考,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只是看热闹,不去思考由现象所产生的结论。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动手又动脑。
     六年级的《做框架》这一课,它是一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激发思维能力的课。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兴趣都在制作上,而对于制作出来的框架是否稳定没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的把学生由动手的环节引导到思考的环节上来,“你做的框架稳定吗?怎样使它稳定,不容易变形?”在实验过程中给孩子们抛向思考的问题,这样在做正方体框架时,他们自然就会想到怎样加固他们。接着,教师还要继续发问,让学生去思考:正方体框架受到的力是向下的,你能用最少的斜杆加固它吗?学生在操作中就会考虑斜杆放的位置。在制作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他们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型。
     总之,在实际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准备可操作的材料,设计简单可行的活动方案,再配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