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估算习惯 动手动脑学科学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2期 总第4550期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2期  下一期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新沂市唐店小学 作者:李淑丹 发布日期:2012-12-25 16:21:41

     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阅读,该在阅读课上教给学生什么,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也是探究不清的问题。
     我们的阅读课一般教学取向:寻言得意,即通过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认识文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只寻求“意”应该并不是阅读的唯一目标。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幸福一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琢磨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
     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楚,引领学生如在“洞”中游览一般。学习这样的课文,除了让学生明白游记文章的写法、顺序,还要让学生懂得写这类文章同样要生动具体,引人入胜。写游记的作者在语言表达和造句遣词上更高一筹,渲染而不扩大,生动而不失真实,文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孔隙的描写和感受。教学这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默读课文,读完你想干什么?
     生:长吁一口气。
     师:为何?
     生:太紧张,太惊险。
     师:从何见得?
     生:山石不断挤压我。
     生: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还要处处贴着船底,好累!
     师:我们亲自去体验了吗?为什么读了课文我们就如身贴船底,人入孔隙一般?
     生:作者写得真实,才使我们如亲身经历一般。
     师:哪些词句让我们有真实之感?
     生:作者一再说明孔隙很窄,“稍微”抬头“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就更让我们体会孔隙真的很窄。额头抬起当然是撞破,鼻子却只能是擦伤而已。
     师:确实如此。恰当地运用词语,使文章倍添光彩,真切之情溢于言表,在以后的练习中我们也不妨学习叶老的遣词造句之法。
     课后我让学生也写一片断,写写自己曾有的游览体验,学学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不少学生的游览感受写得相当精彩,描写细致入微,有的同学虽然没有游览经历,但是描写体育课上的“钻山洞”游戏,也是忍不住让人拍案叫好。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这话是真的,但除了学习作者的“真”之外,写作思路和方法也应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时适时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学着作者的表情达意之法,尝试着在文中运用“首尾呼应”“细节描绘”“借景抒情”等方法。
     在学习《半截蜡烛》一文时,我除了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外,还让学生知其线索,明其写作方法,体会文章在描述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上下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留白”的妙处。
     文尾一句:“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但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不禁让同学们猜测不已,遐想不止,意犹未尽,后来到底怎样了?这就是文章“留白”的妙处,我让大家以后留心类似的“留白”作品,自己尝试着在习作中用用。第二篇习作记述老师不在时的情景。班中有不少同学就学会了给文章留白。范永晨同学描述自己在自习课上偷喝了汽水,得意之情描绘的生动细致,正当他得意之时,不知何时老师已立于身后。文章到此也停了笔,任读者肆意遐想。谁说孩子不会写作,不懂写作之法,教师恰当地引导,随机地点拨,指给学生条条写作之法,学生能不会写吗?
     著名学者摩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是写作教学,是写作技术的指导教学。他说音乐、美术教学都是一个个技巧的教学,写作也是一个技术活儿,也需要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教导……我不敢胆大妄为到只顾去教学写作,但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写作也无伤大雅?对学生有用,又何乐而不为?
     在阅读中,引领学生纵观全文,学习写作技巧,不是一件坏事。陆游说:“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我渴望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给孩子们幸福一生的语文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