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新翻杨柳枝水到渠成镜天开———谈劳技课堂创新的实践 体验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创设情境“六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3期 总第4557期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3期  下一期
创设情境“六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金坛市洮西小学 作者:胡伯明 发布日期:2013-01-08 15:34:00

     情境创设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通过创设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景氛围,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情趣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特点是通过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笔者对怎样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音乐法
     音乐能够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在玩和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音乐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将投掷垒球设计成“支援前线”的游戏情景。首先用军号声召集学生,做队列队形练习,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学生想象支援前线的战斗情景,拿起垒球当作手雷,扔向敌方。这种方法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法
     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熊和石头”“骑马”“猎人捉野兔”等等。在“猎人捉野兔”这一则游戏中,我设计了森林情境,在草地上插了许多蘑菇,利用一些现有材料:圈、盒子、轮胎作为山洞,再让部分学生和我一起戴着胸饰扮演“野兔”,并到山上去采蘑菇,当猎人出来时野兔就躲到山洞里去。正是创设了这样情景性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三、巧喻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列队时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兴趣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使劲儿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现象,单凭训斥、指责是很难奏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按顺序走的驼队,听指挥的鸭子,守纪律的雁群……教师可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
     四、表现法
     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基本体操、跑、跳、投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设计生活原型的活动,让学生乐学。如给自行车打气、挑箩筐、搬运工人推板、纤夫吆喝拉绳等日常劳动生活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感兴趣,运动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五、激励法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创设适合学生锻炼的场地,铺设垫子作“草地”,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钢丝网”,用实心球作“地雷”,用两条绳子间隔有一定距离的横线作“水沟”或“战壕”,让学生进行爬、钻、绕、跨等动作的练习。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可学习兴趣提高,也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心。
     六、布置法
     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体育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奇场景而兴奋起来。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线条,美化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
     总之,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能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即激“疑”、激“思”、激“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