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变白板,课堂更精彩———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LearnSite的网络教学模式与实践 龙芯电脑进入课堂价值的思考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3期 总第4557期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3期  下一期
基于LearnSite的网络教学模式与实践
来源:大丰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作者:唐超 发布日期:2013-01-08 15:48:10

     数字化校园,实现了管理和教学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拓展。从单纯地讲授专业知识转变为借助于网络开展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因此网络教学成为一种趋势。
     网络教学就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网络分两大类:一类指Internet,属于互联网,这样的网络范围大,内容也丰富,对教学平台的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另一类指教室或学校里的多媒体教学网,属于局域网,是我们目前可以使用的主要形式,范围小、易管理。
     开展网络教学需要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平台,目前常用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软件式的电子教室,可以实现广播、演示、测试、作业提交等功能,但这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的效率低。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架设Web服务器后,学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登陆学习,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B/S模式,即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通过大量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试用,最终我们选择了LearnSite信息技术教学的网络平台,目前最新的版本是LearnSite1.2.08,可以通过腾讯微群LearnSite平台下载。
     首先要搭建好LearnSite平台,由于这个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学生和教师来使用,因此在使用前要对平台数据进行初始化。如导入各年级各班的学生信息,生成学生登陆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名和密码;添加教师账号,选择所教班级。完成了这些基础性操作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并登陆到网络教学平台。 
     在学生登陆网络学习平台后,可以查看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下载学习素材,提交学习作业,进行常识测验和指法练习等。这些功能的设置包含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特别是指法练习,作为操作性强的学科,课程计划中只安排了几个课时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掌握输入技能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输入速度和准确率一直困扰着我们,因此在选择网络学习平台时,我们特别关注平台中是否有指法练习的功能。使用了LearnSite平台之后,每节课我们都会为学生提供五分钟的练习时间,平台记录了每一位学生的使用记录和操作速度,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输入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
     使用LearnSite平台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目标的子任务,并提前将准备好的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供学生预览、选择,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习目标之后,将自己的作品通过LearnSite平台上传到展示区,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学生通过评价打分,比较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另外,学生互评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有了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品将继续保存在LearnSite平台中,为教学的延续性提供了环境支持。
     LearnSite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学生使用记录,当学生登陆到学习平台时会记录下登陆的位置,同时也会显示出未登陆学生,这样可以查看到学生的上课情况,既完成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完成了网络教室的使用记录。
     自从我们使用LearnSite平台以来,学生上课没空玩游戏了,都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下载课件、完成作业),学生能在网上完成信息技术课作业,老师在网上批改作业,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实践。由于在网络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