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GDP———教学成绩多维目标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 教学质量GDP———教学成绩多维目标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 追寻诗意的数学 浅谈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4期 总第4579期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4期  下一期
追寻诗意的数学
来源:宝应县水泗小学 作者:祁顺成 发布日期:2013-02-26 16:08:48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宗旨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和方法、技能解决问题,更要彰显数学文化。因此,凸显数学课堂中的“神来之笔”,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充盈童趣和童真,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吸引人生命流淌的乐园。
     一、善假于物,让数学多姿多彩
     如指导五年级学生数学活动课“可爱的长方形”,用课本剧的形式将学习过的常见几何图形逐一呈现出来,不仅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让学生在玩中领悟常见几何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我的长和宽变成一样长,我就是(  );把我的一条长截短一段后,我就成了(  );我的直角变大了,我就是(   )……在学生自编自演的剧目中凸显图形间的联系,更使学生在笑声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在“圆”认祖归宗游戏中让学生重温圆与长方形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更牢固地建立圆也是长方形的“远亲”认识。在热闹的场景中、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促进了知识的梳理,加速了科学认知有效的建构。
     二、真情互动,让课堂精彩不断
     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数学,会演绎出师生真诚的交往与真情的互动。
     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学活动必然是一片和谐的天空,在这片天地间每个人都能悦纳自己,努力地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和谐的课堂彰显出的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凸显出的是生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对人的尊重就是课改的精神追求,尊重学生的知能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使学习不再因循守旧,使学习迸发精彩。
     其次要善于唤醒学生。唤醒是新型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支撑,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唤醒是最有价值的金钥匙。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一句“你能行”“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你的思考再琢磨琢磨”等等,给学生以信心和希望。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使学生精神倍增,从而能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唤醒学生的信心,激发深入探索的热情,滋养勇于创新的底气。
     再则要激励学生创新。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这些知识发现出来(弗赖登塔尔语)。不固守我们的预设,让孩子们勇敢地挑战自我、挑战他人。尊重每一个孩子,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从中探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发现,从而获得发自心底的自豪与快乐。教师精巧地挖掘出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不断演绎出精彩,并在动态生成中幻化出灵动的美。
     三、创新探索,让课堂活力无限
     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这些知识发现出来。的确如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搭建学生探索的舞台,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驰骋于创新海洋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首先学会等待,给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关注学情,贴近学生的生活,灵活的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生成强烈的需求情感,从而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差异,预设符合学生特性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色彩。
     其次学会挑战,让课堂绽放激情和智慧。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学会展示自我,敢于评价他人。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质疑、交流等活动,拓展孩子们自由实践的时空,使他们在体验中生成情感、在倾听中产生灵性、在思考中提炼智慧、在辩论中提升思维。
     “人类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他们有自己纯净的梦想、放飞的希望。因此我们就得用诗的甘露去浸润孩子梦想的种子,用诗的情感去滋养孩子的生命,用诗的想象为孩子的人生插上腾飞的翅膀,用诗性的真善美去涵养孩子完美的人生。筑就诗意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把课堂建设成追逐飞翔理想的精神天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