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为学困生撑起一片蓝天 选择合适方式有效建构概念 尊重和信任,让孩子懂得了“责任”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5期 总第4586期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5期  下一期
选择合适方式有效建构概念
来源: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作者:孙妙珺 发布日期:2013-03-12 13:21:11

     数学充满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包括定理、公式、法则),它们是数学得以展开的前提,也是未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对它们的学习,历来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二期课改倡导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以《倍数和因数》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合理运用学习方式的一些尝试。
     一、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概念,建立表象
     我们知道,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二是概念同化,是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建立一般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倍数和因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
     二、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概念,掌握方法
     为了增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使学生了解概念原理的现实背景,我们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如组员互相提问考察,学生会真正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或符号表面。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继续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关系。
     又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呢?这里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优势。借助板书的乘法算式,利用12的因数作铺垫,让学生在交流12因数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真正理解的、属于自己的数学概念,掌握求一个数因数的基本方法。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后,概括抽象这一重要的数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特征,运用概念
     在探究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时,我们呈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抓取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其本身;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就是其本身。
     同时,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思辨,组织学生在思维的动态活动中提升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从而形成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这样一道题:把4依次乘1、2、3、4……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一个数依次乘1、2、3、4……所得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在判断辨析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感悟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体会到“30以内7的倍数”是有限的,末尾可以不用省略号来表示。
     数学的美体现在符号、公式、逻辑、语言的简洁美,数和形的对称美、统一美还体现在数学命题、解题方法的巧妙、灵活、有趣等方面。在枯燥的概念课尾我们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找出6的所有因数,并把除6以外的因数加起来看看等于多少?引入完美数。这样的教学,试图进一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触发学生灵动的思维。
     在教学中,无论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还是合作交流,我们都试图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到位的指令引导学生进行到位的操作,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真正到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概念的有效建构过程,不仅是掌握概念本身的需要,更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方式,并逐步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行为方式,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