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6期 总第4595期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6期  下一期
书写美好生活编织幸福童年———小学作文起始阶段的教学策略
来源:海门市通源小学 作者:徐勇 发布日期:2013-03-26 11:23:36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原先的作文进行了分类: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其中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应从多种渠道帮助孩子学会观察、增强信心、表现自我,真正让孩子“我手写我心,我口言我心”,让习作成为孩子们快乐的事情。
     一、挖掘源头活水 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装满了许许多多生动活泼的生活素材,何愁写不好作文呢!
     1.融入生活
     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说:“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挤出来的。”好作品的分泌之源在于生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养成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才会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关注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小处,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文具、教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逐步拓宽视野;放眼外界,可以感受自然景观的神奇,城市面貌的变化。当孩子们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态去体验、感悟并记录时,这样的文字一定是能给你带来惊喜的。
     3.漫步书海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丰富的文字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将使人终身受益。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越宽,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
     二、营造宽松氛围 激发表达欲望
     反思现行的作文教学,学生就像窑里的砖,老师拿起模子一块一块地做,其实要想孩子写出“天性之文”“随心所欲之文”,心灵的解放,宽松自由氛围的营造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
     笔者一直很崇拜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我们的习作教学也要为孩子创设情境,激发灵感,鼓励学生说出心里话。围绕端午开展包粽子活动;在江海风情园体验野外宿营的乐趣……就这样,一个动人的事例,一条感人的线索,在分享、交流中激发表达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下,我们的孩子何愁写不出文章呢!
     2.抓住真实
     很多时候,打开学生的作文本会有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甚至在遣词造句上都有许多雷同。写同学的几乎都是帮忙解决难题,下雨送“我”回家等,其中很少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顺其自然,给予学生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初学写作的学生敢想敢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自己想抒发的情,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习作中找回真实感。
     三、改革评价方式 鼓励个性表达
     有些孩子为了取得好分数,总是写一些“保险系数高”的文章,随大流却无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老师要改变评价方式,鼓励孩子个性化的表达,尽量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好文章。
     1.图画激励
     我们可以用图画激励法,如画只眼睛,夸学生是火眼金睛,善于观察;画张笑脸,表示写得真实,老师喜欢。如果碰到随意潦草应付了事的,我就在旁边画一个小小的哭脸,并在旁边写上:“我不喜欢这样的文章,你愿意让我重新绽开笑脸吗?”这样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起到了教育的目的。
     2.真情交流
     笔者经常会使用面批的方式,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作文中的点点滴滴,并从作文谈开去,天马行空,无所不谈。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样心与心的沟通,尤其是一些家庭中出现一些问题的孩子,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这比写一百篇好文章都重要,因为“要作文,先做人”。
     帮助孩子写好作文的这条路,一开始会很辛苦。但只要我们能静下心帮助孩子观察生活,书写真实,与孩子在观察与思考中共同成长,相信我们终将会为孩子托起一片蓝天,共同编织孩子美好的童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