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探寻诗“情” 让小练笔在阅读课上春暖花开 小语课堂“交往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
教学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6期 总第4595期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6期  下一期
用真情探寻诗“情”
来源:新沂市港头镇中心小学 作者:袁旭 发布日期:2013-03-26 14:45:47

     古诗是我们文化的底蕴,也是我们语言的源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或轻视对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是作为重要部分被安排的,如我们苏教版小学语文就选编了54首优秀诗文,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教者,我们也应该对这些优秀诗文提起足够的重视。
     一、以读为先,以“情”激“情”
     古诗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特别适合诵读,学生可以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品味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理解并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可能会有老师问,一点都没讲,能读懂吗?当然不会全懂,但我们应该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我们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意义。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或感悟、或琢磨、或想象、或理解的过程。
     读出感情是诵读古诗的关键,最好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调和声音去准确、完整、生动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诗人的感情。古诗是诗人情感的显现,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诗文时一定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做到以情夺人,注意给学生在音调、节奏及表情上加以点拨,在诵读时感悟洋溢于诗间的浓浓情意;让学生的心慢慢地贴近作者,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让一句句诗好像出于学生自己之口,仿佛身临其境地体会陆游报国无门的爱国之心,去享受辛弃疾笔下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情”的激发是将学生引入古诗的第一步,学生的这种“情”未必是诗的“情”,可能是喜欢诗的趣味之情,可能是源于朗诵的享受之情,但也会可能是貌似神也合的诗之情。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下一步走近诗境的重要铺垫。
     二、品古诗,现意境,以“情”入“情”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的表达通常不是直接的,更多是含蓄的。而这种含蓄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于意象,即所谓“立象以尽意”。意象是古诗组成的基本单位,诗人往往借助于外物来表达情感,以至于情感交融到物我两忘。意象的组合便产生了生活图景,图景与诗人情感的融合便产生了一种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的,是虚实相生的,是让人富有想象的,这便是诗的意境。走入了这个意境,便入了这诗中的“情”。
     大自然或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有如山水草木、鱼虫鸟兽等,都会经诗人的择取提炼后而凝注情意,最终成为诗中的意象。有了“月光”和“故乡”等意象的组合,于是便有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含蓄的意象、朦胧的意境让古诗有了美的空白,对这种空白的填补对接,在接受美学中称做“召唤结构”。我们的古诗教学需要这种召唤,我们召唤的不仅是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更应该是学生的情感。
     三、话古诗,体验美,以“情”生“情”
     古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古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用心灵去体验其情感美。在品读诗人的情感时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以“情”生“情”。因此,课堂中对古诗的再体验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诗的再体验、情的再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充分尊重。每一首古诗在创作时都有特定的背景,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学生对一些诗文的体验或许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本属正常。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有教师把自己“标准”式样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标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忽视学生对古诗的个性化理解,轻视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其实诗之“意”,在诗内,亦在诗外,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
     古诗教学有着本身独具的特点。探寻诗意课堂,既要领悟诗“意”之所在,更需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课堂出发点。只有合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寻诗的境界,以生之“情”挥洒于课堂,从而散发出诗的魅力、诗文化之精彩,我们的古诗教学才能得到真正优化,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更大弘扬。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