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业余生活的现状与重构 让探究素材更加顺应学情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6期 总第4595期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6期  下一期
农村留守儿童业余生活的现状与重构
来源: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作者:蔡清林 发布日期:2013-03-26 14:59:41

     2012年11月16日清晨,5名男童因在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避寒而窒息“闷死”。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内心的震颤与悲恸,在我身边,几乎没有看到过流浪儿,但是我所从事的职业让我接触到众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淘金”,为了获得另一种生存方式,到城市打拼,忍受着“骨肉分离”的悲痛。现如今,农村学校教育有了较快发展,留守儿童在学校与其他孩子是一样的“灿烂”,可回到家呢?他们的课余生活是什么样呢?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状况
     为了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状况,笔者从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四个方面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
     1.生活的缺失——少监督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作为临时监护人,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无能为力,只有在其他方面给孩子补偿。而爷爷奶奶的放纵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等坏习惯。有些留守儿童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和农活,造成生理上的透支,影响了正常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学习所需的热情。
     2.心理的缺失——少亲情
     毋庸置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就是来自于父母的关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沟通自然就少,有时一个问候的电话也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奢望。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时常涌上心头。日积月累,就形成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3.学习的缺失——少辅导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够理想。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迟到现象特别突出。学习上缺少父母的辅导,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4.教育的缺失——少氛围
     放学后,学生除了做作业,就是在电视前度过。爷爷奶奶对学校进行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无所适从,只有一句——“我们老了,管不了”。就学校而言,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虽有安排,但还是需要家长的监督。双休日更是留守儿童的“沙漠”,想外出没人陪,想活动无处去。调查中看到,没有一人知道社区有专门的少儿活动场所。
     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重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1.家庭——以变更监护主体来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面对家庭的监护不力,除了尽可能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素养,我们还可以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文化程度和思想素质相对较高的退休教师等,让他们发挥余热。各级政府也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2.学校——以盘活闲置资源来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学校应尽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安排得多彩一点,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在双休日,将公共资源对学生开放,这样既能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时的“遗漏”,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能。很欣喜地看到,江苏省体育彩票中心资助的“乡村少年宫”(主要依托学校现有设施,给予器材和资金支持)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是留守儿童,其他学生也在双休日得到了“实惠”。
     3.社区——以强化活动场所来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社区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最直接的关注,不能使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社区管理组织要在充分考察留守儿童需求的前提下,结合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让留守儿童“有书读、能活动、好交流(与父母)”;另一方面,将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开展知识讲座,培养留守儿童的理想兴趣、学习精神、责任意识等,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文明意识,提高他们业余生活的科学化、文明化、合理化和健康化程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