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构筑留守儿童成长“三道线” 家校合力,构筑留守儿童成长“三道线” 走进童话享受童年———给女儿读童话的启示 劳技:牵手生活接触地气
教育一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7期 总第4601期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7期  下一期
劳技:牵手生活接触地气
来源: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作者:朱晓军 发布日期:2013-04-09 16:56:08

     曾经在某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两则消息:一是一位女大学生,在食堂用餐时打了鸡蛋却迟迟没吃。有同学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这个鸡蛋到处都是硬的,与平时在家里吃的鸡蛋不同,根本无法下口。二是一位城市小学生,学了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一次在农村奶奶家,为了过一条公路,从南到北、从北到南走了几十个来回,最终因为没找到斑马线而无法越过这条3米宽的村级公路。
     学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小学劳技教育更应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生活打好基础。为此,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施好劳动与技术的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劳技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教育。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的劳动技术教育只是纸上谈兵。如何引领孩子在实践中习得劳动技能呢?
     1.走进课堂:让自主学习成为首要形式
     《劳技纲要》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更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年级与校级两个层面成立了22个社团,在每周五下午的二、三节课活动。实践证明,社团课不仅成了孩子们锻炼实践能力、体验创作乐趣的场所,更成了孩子们追寻快乐童年的美好乐园。
     2.走进家庭:让家务劳动成为日常习惯
     学校教育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而家庭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家务劳动内容,学生自行选择后由家长负责督促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写执行情况。学校德育处设立了“小金娃”评价表,每月通过评比及时反馈学生情况,鞭策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劳动。 
     3.走进社会:让广阔天地成为实践基地
     社会是我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劳技实践活动不竭的鲜活源泉。例如我们让学生徒步20里,参观长江水厂。这对于一向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锻炼。一开始孩子们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走到一半时,开始的兴奋变成了烦躁和劳累。在老师的加油鼓劲下,终于坚持着达到了终点。一位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远足很苦,却又很甜。短短十公里路,证明了我们的恒心和毅力。是的,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要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向着成功,前进!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天生爱玩,如果把比赛、表演等教学方法搬到劳技课上,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赛法: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段学生安排穿衣、洗手帕等比赛,高段学生进行钉钮扣、纳鞋垫等比赛。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收效甚高。
     表演法:可开展“吉尼斯”“达人秀”等活动,为孩子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一次次的表演展示中,学生的技能自然得到了提高。
     模拟法:如让学生学会在超市购物,可设计相应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网上逛超市、购物、付款,集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
     实践法: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开辟劳动场所,或者带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劳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儿童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三、提高生活化的劳技能力
     劳技课与基础学科相比,更需要学以致用,最终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如教师在教授完《安全过马路》后,虽然学生已基本懂得了基本的交通规则,但还是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出了交通事故,这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悲哀。因此,教师必须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后,带学生上街去走走、看看、做做,真正认识红绿灯、认识汽车的照明灯和方向灯、认识并懂得标志牌的意义。培养孩子随时做有心人,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发展、变化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才能超出书本,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强化。
     总之,劳技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富有生命力,才能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