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师手中数码影像的深度思考 “意外”之彩 让你的眼神美丽起来 让你的眼神美丽起来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7期 总第4601期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7期  下一期
对名师手中数码影像的深度思考
来源: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作者:杨思敏 发布日期:2013-04-09 10:10:01

     前不久,听了区级模范班主任的经验交流材料,得知她的治班法宝之一,就是用手中的数码相机不停地捕捉学生在校生活的不和谐画面,把那些调皮捣蛋、违反班规、校规的学生通过数码摄像定格,然后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起到杀鸡骇猴,以儆效尤的作用。
     这不禁引发了我对模范班主任手中数码影像深度的思考,“模范”的做法对与错姑且不谈,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模范”的做法有以下两点需要斟酌。
     一、人性化缺失
     新课程标准倡导人性化教育,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蹲下身来看孩子,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把学生看成灵动的个体、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名师用数码相机捕捉的影像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一名独立的个体,是有尊严和自尊的。把他们不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表面上看是教育了大多数学生,实则严重地挫败了当事人的自尊心。
     被展演的图片,一张张回放,一颗颗小头垂到了桌面;被数落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颗颗童心在颤抖……这一幕幕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在看似和谐的校园内悄悄地发生了。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那些不堪忍受侮辱、讥讽而辍学甚至自杀的学生。这些惨剧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想想都痛心。可是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悲剧的发生而停止,反而还在重演,甚至更无节制。
     笔者非常痛心地感到教育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者过多的利用自己所谓的“特权”,模仿狗仔队到处捕捉学生在校的生活细节作为“卖点”,来达到自己育人的目的。这种行为和体罚、变相体罚又有什么区别?这不仅侵犯了学生的肖像权、隐私权,更重要的是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
     二、个性化缺氧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即解放学生的生命束缚,张扬学生生命的自主性。人作为生命的个体,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作为受教育的个体,有权选择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态度。而个体的生命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化世界。
     每一天的阳光都应该是灿烂的,作为教育者就应该让学生享受阳光般的温暖,让他们争做阳光男孩和女孩,让他们每天都呼吸新鲜的空气,而不是让学生整日担心“阴天下雨”,或是“狂风暴雨”,让孩子们严重“缺氧”而透不过气来。而尊重生命就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因为学生不是容器,不是印刷的模具,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既然是人,就一定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教育者就应该有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境界。如果教育者都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一切不和谐的因素都不会成为教育的绊脚石。
     试想你所针对的个体恰恰是你自己的孩子,你还能一视同仁的去把孩子不光彩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吗?还能杀鸡骇猴吗?还能理直气壮地以儆效尤吗?生命没有贵贱和对错,而生命化教育更要把人的个性还给教育,使教育为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成为个性化的教育。
     让鲜活的生命奏出美妙的音乐,让教育之花绽放最耀眼的鲜艳。生命的音符因教育而灿烂,教育的光芒因生命而生辉。教育之花与生命之花彼此相依、一路同行。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尊重,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和谐温暖的校园,永远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奇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