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兴趣主动走进课堂———关于小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兴趣主动走进课堂———关于小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思考 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爱之链》第二课时刍课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7期 总第4601期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7期  下一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来源:阜宁县沟墩实验小学 作者:曹亚平 发布日期:2013-04-09 17:07:52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诱导,激发探究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探究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从而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究动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就用挑战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急待地想知道“诀窍”。于是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这部分知识,成了主动探究者,自身产生的内驱力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主动攻克难关,学好数学。
     二、耐心疏导,增强探究信心
     课堂中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由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标。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发挥情感效应,排除学生因失败而带来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如学习了求圆锥的体积公式后,我们用细沙堆一个圆锥形沙堆,要求学生求出这个沙堆的体积。有的学生量半径量了好几次都失败了,这时,我不是直接教学生测量方法,而是通过点拨疏导让学生反复尝试,启发他们利用工具找到方法:用绳子在底面绕一圈量得底面周长,求出半径;用两根竹竿靠在沙堆底面并使两竿平行,然后量出两竿之间的距离,再求半径。经过实践,学生明白了知识需要实践和探索,而且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三、细心指导,提高探究能力
     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学生会不会探究,首先看其面对探究对象是否能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了一组数,请学生观察思考,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从中筛选出与探索主题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探索的中心内容,使学生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链,带着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拾级而上,逐步深入问题的本质,直到获得知识。实践证明,尽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四、悉心启导,教授探究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有章可循,并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在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长6厘米,宽1厘米,高2厘米的大长方体,让学生猜测,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加以验证,小组合作,用这12个小正方体拼成与刚才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一种都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通过计算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哪个正确,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等于长、宽、高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并概括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究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多给一些问题,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就能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