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浅谈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互教互学有效构建对话课堂 语文教师要练好“内功”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7期 总第4601期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7期  下一期
语文教师要练好“内功”
来源:如皋市九华镇郑甸小学 作者:钱红梅 发布日期:2013-04-09 17:18:46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诸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课程性资源,而忽视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资源——教师。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课堂设计再完美,课件制作再精美,最终还要靠人去实施。于永正老师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同样上出了精彩的语文课。可见,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素还在于教师本身。相对于外在因素而言,我把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称为练好“内功”。
     一、练好“语言功”
     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全国性的教学大赛上,老师的普通话总带着一股家乡味。练好普通话的关键是找准语感,语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的,它是经过长期的听、读、说熏陶出来的。我喜欢听广播剧、小说联播、朗诵会、评书等节目,听着听着,整个身心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语感自然而然就上来了。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听众,我觉得他的语言打造出了独特的个性。我想,语文老师的语言如果也能营造一种“磁力场”,那学生一定会被深深吸引。要练好普通话,还要求我们多读书,不仅要默读,更要读出声,即朗读。小语专家薛瑞萍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朗读,所以她才敢自信地说,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当然,说也很重要,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说普通话。
     二、练好“读书功”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胸中沟壑蕴有无数传奇,眼角眉梢尽染唐诗宋词。”书读多了,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才能高瞻远瞩,融会贯通,从而高屋建瓴地设计整个教学。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就是读书。书读多了才能旁征博引,才能厚积薄发。小语专家薛瑞萍认为,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唯一真正的方式,“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说,语文教学也好,班级管理也好,很少有事情难住我的。平时上课就是妙语连珠、舌灿莲花;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读什么样的书,薛老师说,一切阅读皆关教育。
     三、练好“写字功”
     虽然现在电脑打字普及,但字是一个人的名片。一手漂亮的字确实悦己又悦人。小学生爱模仿,老师一笔一画的板书,从起笔到行笔到收笔,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示范效果。因此语文老师练好字非常重要。如何练出一手好字,首先还得从读帖开始。教师选好字帖之后,有事没事的多揣摩。从字的笔画走势到间架结构,每一位书法家都有特定的风格,练习者只有通过读帖,临摹,对照,再读帖,再临摹,再对照的反复中,才能逐渐领悟字间的神韵,写字时做到心中有法,意在笔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练字的同时也是磨练意志,培养定力,修养心性的过程。
     四、练好“写作功”
     读书写作本来就是语文教师的常态生活方式,读写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可以无师自通的,边读书边实践,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反思,及时撰写教学随笔,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丰富了教学思想,一举多得。教育家叶澜老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如果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他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语文老师应向薛瑞萍老师学习,薛老师撰写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班级日志,成为国内第一部系列的班级成长故事。这些记录了师生共同成长历程的故事,比那些纯理论的作品读来更亲切更真实。另外,教师要求学生写作,自己也应该参与其中,将自己的下水文与学生作品一起呈现,互评互议,这样的作文指导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
     人们用“台上三分钟,台上十年功”来形容演员行业的艰辛。其实,教师就如同演员,三尺讲台是其舞台,学生是观众,台上的这名演员表现如何,功夫完全在台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堂好课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准备,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就让我们这些特殊的“演员”在台下练好“内功”,台上像薛老师那样自信地宣称: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