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智慧让教育告别“尴尬” 灵动的智慧让教育告别“尴尬” 让留守儿童成长在爱的阳光下 口语交际教学心得撷列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8期 总第4609期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8期  下一期
灵动的智慧让教育告别“尴尬”
来源:镇江市中华路小学 作者:赵玉琴 发布日期:2013-04-23 09:49:59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得益于有意义、有趣味的集体活动。精彩的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反之,班级就会如同一潭死水,失去生命力。因此,学校甚至区里、市里常组织的一些班队观摩课,常常会出现别出心裁的设计,学生们也会展现出令人喝彩的一面,但这些精彩的背后,却藏着很多尴尬。班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不能以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为借口忽视它。作为教育者,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探求捷径,真正提高班队活动的质量,做好对广大少先队员的教育工作。
     一、主题性活动切入口要小
     教育如同吃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道理,学生是一点一点明白的,好习惯也是一点一点养成的,所以班队课首先要从小处入手,主题宜小一点。每周,学校都有规定的教育主题,但我们一年级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校的教育要求,选择一个小的主题为切入点开展活动。比如,3月5日学雷锋,学校都有教育要求,但如何让对雷锋并不了解的一年级学生来学习雷锋,我们四个班主任商量讨论设计了以下活动方案:首先让学生观看介绍雷锋的动画片;接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讲一两个雷锋做好事的事例;最后,为了能让孩子把这种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有效转化为实际行为,我们让孩子明白爱心捐款的意义,以及借给同学一把尺、一块橡皮、一支铅笔都是帮助他人的行为。
     二、班队活动要充满趣味性
     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刺激,需要接受多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单调重复,反反复复老是一个调子,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多样化的教学更利于小学生接受,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都有求新、求奇、求变、求动的特点,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上学期,我们班里学生的卫生习惯比较差,我就在班里开展“我为课桌洗个脸”等活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劳动技巧,培养劳动意识;在活动中进行劳动竞赛,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三、班队活动构思要巧妙
     活动要创新,需要用破除常规的方法。我们的教育资源有很多,我们也更应该想出非常巧妙的班队活动,而不是老一套活动形式和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带学生去看书中故事,演故事人物,画故事图画,摘文中妙句,让学生在新颖的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自然,书就具有了吸引他们的魔力。
     四、班队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班队活动课是一些有特长、爱表现,能力强的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而很多学生只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样的班队活动课,无法调动所有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因此,班队活动应该让每个队员都“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人人都是活动的主角。班主任则充当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在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因为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我们目前只让学生参与班队活动黑板主题的美化、文娱性班队活动的主持以及操作性班队活动的参与。
     五、班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
     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堂班队活动课,应该由班队活动课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建设书香校园,打造诗意教育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喜爱看书,与书交朋友。我们除了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制作小书签比赛”、我讲“书中故事”、“红领巾书市”等活动让学生明白读书好以外,更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做到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乐意与书交朋友,做个爱读书的小书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倾注心血,不断探索,用灵动闪光的教育智慧,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真正走出教育之途的尴尬,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育捷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塑造良好的人格,为小学教育锦上添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