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运用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8期 总第4609期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8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常州市武进区九里小学 作者:蒋美娟 发布日期:2013-04-23 13:59:23

     随着白板、云技术等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由于小学科学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常规的教学已经无法完成科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再现与补充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一些离现实、时代比较远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部分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素材,由于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则能较好地化解上述教材内容滞后的现实与科学教学的实际要求的矛盾,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现和补充。 
     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一课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了解火山喷发前的现象及喷发的过程。但在实验操作中,现象不是很明显,学生也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因此,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自然现象浓缩进课堂,把复杂多变、抽象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把最近的、影响最大的“火山”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再现火山爆发的场景,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引领学生分析探究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让孩子们在观察研讨中感受科学学习的快乐。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消失了的恐龙》一课时,我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各种恐龙的名称、样子、生活习性等资料,并在网站讨论区里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恐龙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总结性报告,一节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
     三、信息技术提供多元化、多角度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科学课堂上的交流通常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较单一,一些孩子怕说错被人嘲笑或者本身很内向,因此常常不敢表达。这样的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教师借助NetMeeting、QQ、BBS、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互学习,就可以实现师生、学生相互之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还可以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这也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多角度转换。
     如在教学《养蚕》一课时,课前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养蚕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蚕的一生》,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以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交互学习界面。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我将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并在聊天室、BBS论坛中进行多元化、多角度的交流。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交流的良好科学品质的形成。
     四、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实验的本质。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留意周围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例如,在学期开始,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发布一些学生乐于研究的科学小课题,如“不是一家的蚂蚁会怎样相处?”“树叶为什么落得有早有迟?”“为什么有些生物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等,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作业”,以提高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行选题,或个人或组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评定与表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作业”成效、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或在校园网的留言板上留言,可以通过发贴子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研讨,或开展阶段性的成果汇报活动,以激发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科学知识贴近生活,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正是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