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灵动你我———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园膳食营养与安全保障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阶梯
教学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8期 总第4609期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8期  下一期
语文综合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阶梯
来源:金坛市水北小学 作者:严峰 发布日期:2013-04-23 14:07:46

     传统的语文学习偏重于文本知识的分析、记忆和接受,学习方式单一、刻板,这些学习方式的偏失所带来的弊端已日益凸显。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摆脱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传输知识的弊端,学生真正解放自己的手和脑,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还是展示方式,都由自己自主决定。例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中,当学生学习到蔺相如为何会遭到廉颇的嫉妒时,便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学生根据问题设计,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探究的学习道路。很快,学生知道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的故事,因为蔺相如出色的外交帮助了赵国,深受赵王器重,功劳高过廉颇,才遭忌妒。学生也从中明白了为人要宽宏大度、深明大义的道理。
     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学生们想学、会学、能学且能坚持学,这种基于学生自愿和兴趣基础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不言自明。
     由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合作
     小学生自学与成人自学有所区别,他们多是“群体外向式的”,需要接受别人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学习。
     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让学生作为导游向大家解说,其他学生则作为游客随时向导游提问质疑,导游作出解答,有困难可以向游客求助。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即兴介绍并不鲜见,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与走向上。老师指名一位小朋友作导游,并不是一位小朋友的个体学习行为,而妙在老师让全班学生不是当“观众”,而是当“游客”,先让“导游”解说,说后再让“游客”来评,来提问质疑。解说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过程,更是培养全体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群体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
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是同学们被动地接受已经定论的知识,而发现则是学生主动地探究未能理解的问题。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传统的方式中学生比较被动,缺乏观察和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则能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良好的知识接受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从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围绕着一定的中心,依据教师和课本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比如,语文课中的《趣识对联》,上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先跟读: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鱼虫对草木,旷野对平原……先让学生感知并学会发现。然后,让学生尝试填空:天对( ),雨对( ),大陆对(  );冬对( )等等,培养学生的感觉,并加深他们的认识。最后,对对联水到渠成。学生在自由交流收集的对联基础之上,教师让其配对联:芳草春来依旧绿,梅花冬去自然红。这时,让学生讨论何句为上联,何句为下联更为妥当?推敲之后,明白了上联的尾字要仄声,下联的尾字要平声。再填对联:立志读( )人间( ),发愤识遍天下字,提问究竟是填读“全”好,还是读“尽”好,学生又经过一番品味,发觉应用“尽”更为工整。课的结尾,教师又鼓励学生写对联送人,学生对对联所包含的意思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整堂课教师巧用对联为载体,帮助学生推敲文字,品味语文。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当然在综合性学习中,既要有自主探究中的小组合作,也要有小组合作中的自主探究,不能把二者割裂。自主探究学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课堂教学的革命性突破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将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性的学习,才能不断将学生引向创新进步的新台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