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作的源泉———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用爱叩开学生的心扉 放飞童心返璞归真———小学习作教学生活化初探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8期 总第4609期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8期  下一期
生活,写作的源泉———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来源:海门市货隆小学 作者:俞溢梅 发布日期:2013-04-23 14:30:5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个人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应是: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等引进作文课堂,使作文教学真正生活化。
     一、走进生活,开拓鲜活的写作源泉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观察美的事物,体验丰富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作文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鼓励学生以日记、读书笔记等各种形式进行记录,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
     二、模拟生活,增强生活感悟,促进表达
     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条件,把社会引进课堂,模拟生活,让学生感受平时不易遇到的但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得出有益的心理准备,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增强自己的生活感悟,促进语言的表达。
     把生活实际搬上讲台,可做的文章有许多,如少先队大队部开设了“人才市场”,招聘了一大批志愿为学校服务的“小卫士”;“红领巾银行”吸引了无数“顾客”来存款,生意十分火爆;“文化小超市”内的学习用品应有尽有;“跳蚤书市”更是办得红红火火;在“社会实践体验展示会”上,各中队在校园内摆开了“阵势”,活动现场真是个模拟的真实小社会,有擦皮鞋店、废品回收部、自行车修理行,还有精品屋、糖果店、玩具吧、拍卖行……在实践中,学生们模拟了各种社会角色,在活动中获得了各种社会体验,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模拟生活”作文教学,解决的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问题。不管怎样,都应该本着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体验,自主创造,自由表现”的原则,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兴趣,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写作的目的。
     三、想象生活,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选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催化剂。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语)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中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指导习作时要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写”的活动中来,将各自的见解溢于纸上,以拓宽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交流生活,激昂文字,品尝成功的喜悦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创作是个过程,作文的目的不该是完成一篇文章。每个作家都渴望自己的书成为畅销书,自然每个学生也渴望作文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收获另一种成功。作文后的讲解不该是教师批阅后,列出优点、毛病,通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点评作文吧!让他们交流作文中的生活。他们通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于写作中倾注心血,修改时吸纳同学高见,定会感慨良多。教师组织好集体讲评,把他们推到前台来,给他们激昂文字的机会。小“评论家”们定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引导、点拨。此番来往,作文将成为学生各项学习中的热馍馍。
     总之,作文当是属于生活的。尤其是小学生的作文,该是童心、童言、童趣的糅融,当充满一片盎然生机。把作文提到育人的高度来思考,放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的。让作文生活化,使教师观念更新、眼界开阔;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视作文为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拿实践来证明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