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试论多媒体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9期 总第4616期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9期  下一期
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溧阳市竹箦中学 作者:李雪芳 发布日期:2013-05-07 14:43:17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具体而言,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上《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节时,刚好快到国庆节,我随机导入:国庆节放假的时候,同学们想出去旅游吗?想去哪些地方?接着,让大家畅所欲言。有的同学想去云南丽江;有的想去青岛;有的想去北京;还有的想去香港和澳门。然后再让学生5人为一组商量好选取一个城市,进行搜索、分析、归纳和总结该地区名胜古迹的相关信息,最后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比比哪组最好。这样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带动学生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学习成果的乐趣,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激发。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在任务设计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讲授《表格的数据处理》一课时,如果给学生的任务都是计算成绩的总分或平均分,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没有兴趣。因此我在设计任务时,预先在网上找到关于NBA篮球队员的相关资料,并把它们做成Excel表,让学生通过计算表格中的平均身高或NBA总年数,来回答NBA的哪个队更有优势。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NBA篮球队员的资料都比较感兴趣,拿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例子,对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对任务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欲望,有效形成了自主参与的意识。
     三、采用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层次教学法,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不同,安排座位,成立学习小组,每组中既有学习好的学生,也有差的学生,并选出比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练习前,我按难、中、易分层提出要求,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练习,并要求每组中学习好的同学必须要帮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如果达到教师要求就可以享受教师给予的特殊待遇(进行教学内容以外的更深层的学习或是玩游戏)。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各有所得,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诱导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只需要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档的设置等编辑方式,则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索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其他同学听,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