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负责任的老师———读《剥开教育的责任》有感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0期 总第4624期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0期  下一期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来源:射阳县同心小学 作者:刘晓丹 发布日期:2013-05-28 14:45:37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主角”,注重从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教”的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的转变,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改变他们的观念,调动我们所有有限的手段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快乐有趣的事。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建议有如下几点:
     一、高效备课,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制定精确、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进行高效备课的两个重要环节。
     首先,教学目标对课堂起导向作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从“三维目标”入手,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应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其次,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目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是被遗弃的,但也不能变成“满堂问”,而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引出学生的提问,师生再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设计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功效,要像丝线穿珍珠一样,把整堂课穿起来,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改变问题,以便更快、更有效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二、创设和谐教学情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课本历来是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融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反思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景,是很难实现的。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没有情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想牢固地掌握知识是很难达成的,而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是在一定的现在或虚拟情景中生发的。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学生有“带入”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乐趣。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见学生才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要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那么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地“发现”“求证”知识。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者的地位。通过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讨论它,见仁见智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再次,注重课后质疑、反思,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反思,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逐渐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求取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四、正确合理开展合作教学
     要想有效地开展合作教学,促进全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前,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并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另外,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去,为学生的合作教学起到榜样效应。这样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与思维动态,不断地调整教学的进度与策略;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探讨、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总之,语文课要立足于教材,以生为本,从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出发,选择最合理的课堂活动方式,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提高,真正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