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真正走进美术课堂 让计算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整数除以分数》教学片断与反思 给“潜能生”一片天地,一份关爱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1期 总第4632期 2013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1期  下一期
给“潜能生”一片天地,一份关爱
来源:涟水县第五中学 作者:程海兰 发布日期:2013-06-04 15:40:32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潜能生”。于是,为师者埋怨的同时,更是把与这个群体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两种:1.让学生无地自容,被逼中途缀学;2.破罐破摔,厚脸皮至初中毕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让“潜能生”离班级越来越远,而应该把他们拉回班级这锅粥中去。如何转化这类学生,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搞清他们厌恶学习、行为肆无忌惮,违反纪律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找出了“潜能生”生成的几点原因。
     1.学校教育的因素:学校不当的教育管理方式是潜能生生长的土壤。譬如有些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把着重点放在少数可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2.家庭教育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教育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品格影响至关重要。在对“潜能生”教育的调查中发现“潜能生”的形成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溺爱型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在行为上不加管束,孩子在外面做错事时,有的家长甚至还要帮孩子开脱、包庇。
     打骂型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违反纪律或考试成绩不好,动辄打骂,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不良嗜好型父母:说脏话、搓麻将等不良行为在孩子面前留下不好的影响。
     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孩子很容易随波逐流。
     3.社会的因素:电子信息的负面发展、不良文艺作品的传播、赌博吃喝浪费等不良风气的滋生,都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影响。
     针对上述各种原因,我们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重拾自信、重树对学习的兴趣,将是一个长期、艰巨、辛苦和繁琐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去着手。
     一、对“潜能生”多一些关爱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由于受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潜能生”总感觉低人一等。老师要放下威严,多与他们沟通,了解、鼓励他们,使他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二、多接触“潜能生”,成为他们的知己
     因为逆反心理较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所以“潜能生”的道德与行为不能统一。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教师应多与“潜能生”接触和沟通,这样可以消除彼此间的隔膜与对立,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帮他们慢慢改掉一些不端行为,促进“潜能生”向优等生转化。  
     三、多表扬,少批评
     现代教育认为,鼓励性教育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育教学手段。不管是好学生还是“潜能生”,老师都不应该无休止地给予批评。尤其是“潜能生”,他们也渴望进步、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老师应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多给他们赞扬与鼓励,不仅要表扬他们,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表扬的机会。
     四、向学生传递信任的信息
     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的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即老师对学生给予的信任度越高,其学习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信任和希望是并存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会把这种信任当作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加倍努力。
     转化“潜能生”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抵制甚至局部恶化的现象。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次次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工作,给予“潜能生”尊重、信任和鼓励,使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