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孩子喜爱的乐园———《父母的疼爱》教学启发 多措并举提高能力———合理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以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1期 总第4632期 2013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1期  下一期
多措并举提高能力———合理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来源:响水县响水中心小学 作者:金红 发布日期:2013-06-04 15:45:25

     苏教版数学教材以对话的文本形式出现,以贴近生活、关注儿童本身为宗旨,促使教师、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成长,相互发展。当前,挖掘教材资源成了教师教学前的必备环节。作为执教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伴随着学习、探索、实践活动的深入,如何合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做中求知,提高动手能力
     “思维从运用开始。”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摸、摆、拼……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新知、掌握新知。苏教版教材在编排时努力给学生提供、搭建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机会去亲自探究、实验、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
     例如,苏教版第一册《认物体》这一单元,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后,为了使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加深对所学几何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教材安排了“有趣的拼搭”这一实践活动课。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形状的学具,全班同学分组合作学习。先把各种形体的学具在一块斜板上“滚一滚“,滚完后说一说,谁滚得快,并说明理由。再让学生“堆一堆”,看看哪种最难堆?学生通过“堆一堆”逐步知道“平的”容易堆,“圆的”难堆。再让学生蒙住眼睛“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或指定摸出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既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特征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判断能力和应战精神。
     二、练中用知,提高创新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源于生活,获取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在练习中拓展、创新,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和除(二)》后,我设计了“小红购买商品”的练习:
     饼干每袋4元,方便面每袋2元,水果糖每袋5元,巧克力每盒6元,礼品盒每盒20元。问:小红带了18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这道习题就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进行选择、估计和计算,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疑中拓知,提高迁移能力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当学生对新知掌握之后,新知就会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基础性资源,这时学生对新的基础性资源理解得并不全面深刻,他们对新积累的资源充满疑问,需要教师通过质疑的方式,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完善、丰盈和拓展,并为后续性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年月日》中,学生质疑为什么二月的天数最少;为什么七、八两个月连着的都是大月;为什么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它们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发现知识结构中的疑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教师、走进家长、走进书本、走进网络……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教育资源,多措并举,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新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综合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