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厚积薄发———谈小学生语言的积累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之我见 浅谈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之我见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1期 总第4632期 2013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1期  下一期
水滴石穿厚积薄发———谈小学生语言的积累
来源:靖江市新桥中心小学 作者:顾云英 发布日期:2013-06-04 16:09:41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有“薄发”。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深入感受,激发积累兴趣
     1.欣赏美文,感受语言魅力
     要想丰富学生的语言,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因此,我挑选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品味,让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例如赏析《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不仅领略了祖国山河的美丽,而且受到了优美语言的感染与熏陶。在学习写景文章时,老师就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在学习写人记事文章时,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读中感知美、欣赏美、领悟美,自然产生积累的兴趣。
     2.开展活动,激发表达愿望
     只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丰厚语言材料积累的乐趣,才有益于今后的自主积累。如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综合实践课,开展赛诗会、成语接龙、名言荟萃、佳句集锦等小型比赛和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兴趣。
     二、注重引导,学会积累方法
     1.品读语段,感悟语言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如教《全神贯注》一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罗丹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如:“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似乎在跟谁激烈争吵。”学生感悟到细节描写的妙处,同时积累了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和方法,在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就能巧妙灵活地运用课文的写作手法。
     2.强化背诵,积累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交流语言材料。在教学《七月的天山》时,我抓住重点段落,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朗读时脑海中浮现出天山的美景。如第二自然段中“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细读揣摩,作者是如何确切地运用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通过充分的朗读,鉴赏语言文字的优美,让学生积累景物描写的手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3.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和有限的校园,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生活笔记中。此外还应在校内外开展小记者活动、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或组织参加田间劳动、献爱心、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三、丰富形式,展示积累成果
     1.开设专栏
     开设“图书角”交流阅读书目。利用读书报告会交流阅读体会;或利用黑板报介绍名作家、名作品、文学知识、读书方法或心得体会;或用“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采集本、阅读交流卡,从而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举办竞赛
     可不定期地举办班级故事会、信息交流会、小博士知识竞赛、美文诵读比赛、小书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领略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励其积极向上,并养成自主积累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水滴石穿,厚积薄发。只要重视语言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水平都将会有质的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