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用心拉开习作教学的序幕 褪去时髦外衣还语文简约之美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刍议
教学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1期 总第4632期 2013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1期  下一期
褪去时髦外衣还语文简约之美
来源:连云港市中云中学 作者:惠志英 发布日期:2013-06-04 13:31:27

     几年前,语文教学太“多情”,非语文的东西时常“越俎代庖”。新课程改革,给之前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抹去了本色,又走进了误区。语文课程虽然具有综合性,但仍然有自己的学科特征,那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简化与学习语言无关的头绪,朝着“学习语言”这一目标迈进,只有让学生真切地触摸语言文字,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重习惯培养,回归语文本位
     一段时间来,我也曾经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冷静下来反思,事实上,很多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我们教给学生的某些知识也许对他们的成长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影响,但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却能让他们受益终身。
     1.以书为本,落实实处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每册的首页,都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册书重点强调了两种习惯不等,如:“读写姿势正确”“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读课外书”……众所周知,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任何习惯必须从小养成,教师应把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教给学生一定方法后,便开始不断地渗透于学生平时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强化学生的意识。
     2.持之以恒,严格要求
     习惯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切勿一曝十寒,得过且过。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抄写生字新词时,大多数同学情绪会不稳定,有时认真,有时马虎。怎样才能让他们每次都写得好,甚至越写越好呢?我采用无限加星制的办法进行评价。学生这一次的等级和星数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累计进行的。
     3.家校牵手,养成在平时
     任何一种教育,光靠学校或家庭一方面的教育,收效都是很有限的。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只有成为教育合作的亲密伙伴才能事半功倍。每当我有新的举措或将实施新的改革时,总喜欢发送信息告知家长,让他们明白我和我的学生下一阶段在语文教学方面要实践的内容,以求得各位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二、重基础教学,凸显语文本色
     1.听听说说,显现本色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处在听的状态。会听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
     听别人发言时,要求听者尊重发言者,做到静心听,注视对方;听的时候不打断;听懂对方说话的主要意思,能记在脑子里;听完后对对方已谈到的一些观点不重复,没谈到的做补充说明;评价对方观点时要善于发现优点与不足,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2.读读悟悟,体现本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色语文教学最常用、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以读为主,把握文本的内在精神。
     (1)范读激趣,熟读开讲。每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我总喜欢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被教师的朗读吸引,被文本的精彩感染,便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去读一读,读书的兴趣因此而被激发。
     (2)扣读导悟,读中见悟。精读课文时,我通常请学生先静下心来自读自悟,再进行交流。学生会先读读文句,再说说自己的感受,说的话不游离所读的文本,体现了他对文本的感悟。语文学习的基本特色在于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尤其是通过多形式、多用途的吟读,让学生感知、体悟言语现象,获得知识、体验情感、明晓道理,这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课堂本色化之“本”。
     3.抄抄写写,巩固本色
     语文教学不是教人去谈论语言,而是教人运用语言,让人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光说不练,光说不写的语文教学无法实现“用语文”的目标,肯定是不完美的。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显本色,必须从语文学科的固有特点出发,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引领学生以情悟文,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服务。我相信,语文向本色回归,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