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用心拉开习作教学的序幕 褪去时髦外衣还语文简约之美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刍议
教学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1期 总第4632期 2013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1期  下一期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刍议
来源:阜宁县沟墩实验小学 作者:江美楼 发布日期:2013-06-04 13:34:01

     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感悟则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将此形成自己的一种能力,并为今后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持之以读,在读中理解
     语文教学中,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能否潜心会文,是决定阅读教学对话质量的高低之本。课堂上有些老师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裕,学生自然也无从提高。学语文就是要读书,甚至要熟读成诵。要把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原原本本地呈现,从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畅开始,到把课文中比较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二、提供平台,让学生充分互动交流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为主体,学生则为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且在师生互动的教学矛盾运动中始终处于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中介,师生互动,势必激发灵感,启迪心智,加速催化阅读感悟。因此,师生互动,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加速阅读感悟的基本条件。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片断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撞击,船上的人们各是什么反应呢?
     生1:有的人在奔跑,有的人在尖叫,有的人在哭泣。
     生2:有的人害怕地喊救命。
     生3:还有人像疯了一样在拼命拥挤……
     师: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这就叫做——
     生:惊恐万状!
     师:对。大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惊恐万状”的意思。
     案例中的教师先用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的场面,直至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了“惊恐万状”的含义。可见,教师要充分开辟学生“感触”词语的通道,加强学生对词义的领悟。
     三、注重训练,在促进内化中形成能力
     学生之间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促使自身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浅显片面的感悟走向深刻全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图文并茂、编选齐全、涉猎广泛、情感丰富,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归纳起来,课文中所包含的写作信息主要表现为语言词汇、写作方法、观点理念、思想情感和知识信息五大类型。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引导他们去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和句子有必要去积累?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借鉴?课文中的哪些观点理念可以引鉴为自己文章立意的基础?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在自己作文中作为素材?并在科学的方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通过自觉感悟、积极合作和广泛交流实现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发掘和积累。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地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在此基础上,可设计一些感悟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孙双金老师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当长大了的阿炳想听奇妙的声音,可他听到的却是叹息声、哭泣声、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此时孙老师设计了几个感悟性的问题:为什么他听到的不是“奇妙的声音”?音乐是怎样支撑阿炳苦难的一生的?通过充分的朗读,在讨论交流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阿炳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交流感悟中,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他们不断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扩大自己原有的视角,最后又回到自身,形成一个新我。因此,交流感悟应该成为整个阅读对话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