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师的再创造能力 转变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1期 总第4632期 2013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1期  下一期
谈数学教师的再创造能力
来源:盐城市秦南小学 作者:陈万军 发布日期:2013-06-04 13:45:28

     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不但要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还要使学生在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极强的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一个数学教师要创造些什么?怎样创造?下面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例,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创造乐学的氛围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一般来说,受篇幅的限制,语言较为简练,但看起来十分枯燥。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地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活泼。其次要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用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一道只有条件、需要补充问题的题目:“双林乡前年造林16公顷,去年造林20公顷。”请学生用这两个条件进行比较,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先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去年造林比前年多多少公顷?
     2.前年造林比去年少多少公顷?
     3.去年造林的公顷数是前年的几倍?
     4.前年造林公顷数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我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小结: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概括起来是两大类:一类是比较它们的多与少,另一类是比较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可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与少,还要比较它们增加或减少的幅度。比如:红光乡前年造林20公顷,去年造林24公顷,双林乡和红光乡去年造林比前年增加的公顷数是一样的,都是4公顷,可是它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哪个乡增长的幅度更大一些呢?这样,单纯的比多比少就不行了,要进行两次比较,这就形成了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我顺势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五个问题:去年造林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几?导入新课。
     二、创造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特点、目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等,将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主有从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在导入新课以后,我引导学生推理的过程是这样的:
     1.启问:与前四个问题比较,题目的条件变化了吗?问话变化了吗?
     2.诱问:此题的问话是什么意思?是要用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
     3.追问:此题的问话实际上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组织以上过程的意义是不仅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而且使学生经历推理的思维过程,使思维能力得到有益的发展。创造教学方法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创造多层次的练习形式
     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掌握是第一位的。但是,巩固、发展、运用基本概念也是很重要的。它对于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极为重要。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这类题问话的含义,我专门设计了一组说明问话的练习,使学生明确,由于单位“1”发生变化,题目所表示的意义和相应解法也都发生变化。
     最后,我按层次地由浅入深推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创造教学程序设计的整体和谐
     以上所谈的三个创造,必须忠实地服务于教学内容,40分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它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合理的教学程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悉心地进行再创造,数学课就会有巨大的吸引力,轻负担、高质量,学生也会喜爱数学,变苦学为乐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