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班集体育人功能之我见 家校合作育新苗 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有效教学管理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2期 总第4639期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2期  下一期
家校合作育新苗
来源:如皋市吴窑镇凤毛小学 作者:魏海军 发布日期:2013-06-18 10:53: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提出了“学校应当领导家庭”。作为班主任,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领导”家长共同教育好孩子呢?
     一、立足家教课堂,让教学多姿多彩 
     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何转变家长们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使之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呢?我们立足家教课堂这一主阵地,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1.“典型引路”式
     用身边成功的家教典型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如:在《孩子怎样度过双休日》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播放班上几个孩子双休日生活的跟踪录像,有奶奶指导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的;有爷爷带着孩子逛书店买书的;有父亲带着孩子到郊外野炊的;有母亲和孩子一同游览本地名胜古迹的;还有全家人一起搞家庭文艺晚会的,播放录相之后我又请了几位家长说说这样做的好处。身边的典型事例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模式,使家长们不仅易于接受,而且乐于实践。
     2.“主题辩论”式
     针对家长错误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法,我采用辩论的形式,让他们在辩论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如对“棍棒教育好不好”这一命题,家长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认为“棍棒教育”好。他们抛出了“棒打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等俗语,同时还列举了自己的教育实例,通过“打”“逼”子女就范,教育效果“好”。反方则认为,棍棒教育要不得。他们质疑正方:难道不能找出比打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吗?打,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在辩论中,大家认识到“棍棒教育”这一“传统”家教方式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此举切实转变了某些家长错误的家教观点,使他们自觉摒弃了这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3.“热点聚焦”式
     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焦点话题进行评论。挖掘成功家教经验,为学习提供榜样;分析失败家教不足,并以之为鉴。如聚焦“徐力弑母”事件,我提出话题:徐力为什么会杀害自己的母亲?家长们有的说:“徐力的母亲要求太高,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有的说:“徐力妈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母子之间不平等……”大家通过讨论,认识到徐力母亲“极端化”教育思想和“命令式”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再如:聚焦“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先让家长听取了“刘亦婷家教”的录音报告,再让家长说说刘亦婷的父母有哪些家教方式值得自己学习,并在自己的家教过程中加以实践。
     二、链接教育时空,让沟通自由自在
     学校、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家庭如果不能有机衔接,将会导致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断裂。因此,教师应主动链接好教育时空中出现的裂隙,采取多种形式,让家长和老师自由沟通。
     1.家校互访
     家校互访分为家长访校、教师家访和“快餐式”会谈。
     家长访校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重要机会。我们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听课,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业、作品展览。而主动走访则是教师与家长之间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我经常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分片划分,做好逐片访问计划。“快餐式”会谈主要老师与家长之间简短的交谈。教师的一句话评价或提醒,家长一个小小的建议或要求都可以是“快餐式”会谈的内容。
     2.家校热线
     我登记了每个学生的电话号码并向家长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使家校沟通更方便。
     3.家校联系单
     家校联系单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体育锻炼、课堂表现、一日常规等多方面,还设有“老师的话”与“家长反馈意见”。 
     4.家校聊天室
     互联网具有便利性、快捷性和互动性,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在网上“聊天”,通过电子邮件或BBS交流信息。
     实践证明,只有积极主动地引导家长参与,运用切实有效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联系形式,才能整合家校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