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母语课程寻求教学突破———由《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想到的 立足母语课程寻求教学突破———由《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想到的 用心呵护,用爱唤醒———浅谈问题学生转变策略 “教案”改“学案”以“学”为中心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2期 总第4639期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2期  下一期
用心呵护,用爱唤醒———浅谈问题学生转变策略
来源: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作者:吴骘霞 发布日期:2013-06-18 11:14:20

     “问题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是指那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上偏离了一般学生正常发展的轨道,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表现在学习适应问题上,如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有的表现为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如果不及时转变,将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转变这些问题学生呢?笔者认为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用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用爱唤醒学生的爱,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
     一、梳理问题学生的思想
     1.尊重、宽容、激励问题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爱和宽容。我们把宽容和爱护作为一剂转化问题学生的良药,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塑造他们,让他们在教师的关爱中潜移默化地重塑自我。
     2.耐心倾听,平等交流
     通过找问题学生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智力并不差,能力并不弱,并不是一无是处。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通过实例说明落后只是暂时的,问题只是眼前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只要主动与同学交往,也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关心,融入到温暖的集体中去。同时还要求全班同学团结友爱,不要讽刺、挖苦、嘲笑问题学生,成立互帮小组,共同提高。
     二、激发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我曾遇到这样一位女生,父亲去世,母亲在外打工,孩子进入青春期,少女懵懂的心让她迷失了方向,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喜欢结交社会上的异性朋友,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更糟的是她对同学和老师很不友善。我想,这孩子正处于花样年华,如任其发展她将步入歧途。于是,我多次找她谈话,并表示我是她永远的朋友。开始只听她抱怨家庭的贫穷、同学的歧视、母亲的冷落,后来她跟我聊起了喜欢的男孩的个性特点,显然跟我之间的距离近了。这时候,我对女孩说:“你很美丽,很有潜力,以后会遇到更优秀的男孩,老师和同学都会喜欢你。”女孩不信,我就和她打赌,以一个学期为限。然后,我请她当语文科代表,并经常提醒她将交友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转移到与同学、老师的正常交往中。一个多月后,这个女孩熟悉了科代表的工作,能够很负责地收发作业本,对同学、集体也渐渐表现出关心。期末到了,她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她的进步与转变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欣赏,整个人也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以上案例中,我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参与,改变她自我封闭的意识,消除了她的自卑心理。
     三、磨炼问题学生的意志
     问题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逆反心理普遍严重,他们中大多数在智力上与一般学生相同,不过思维方式和一般学生有所不同,逆反心理容易外露。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相当严重,连课堂作业都不愿意完成,而且喜欢上课发呆。这是由于怕吃苦,缺乏毅力,学习意志薄弱,兴趣欲望没有定型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到沉着冷静,不大动肝火,不对学生进行狠狠批评与严厉说教,而是先对他放低要求。开始时对他作业减半,并且老师要陪着学生做,遇到不懂的及时进行辅导,慢慢地再要求他和别的学生一样每天自己独立按时完成作业,这样耐心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会有明显的转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