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母语课程寻求教学突破———由《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想到的 立足母语课程寻求教学突破———由《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想到的 用心呵护,用爱唤醒———浅谈问题学生转变策略 “教案”改“学案”以“学”为中心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2期 总第4639期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2期  下一期
“教案”改“学案”以“学”为中心
来源: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 作者:蔡晓东 发布日期:2013-06-18 11:15:33

     教师常常喜欢根据成人的逻辑来假想学生的认知过程,可是,在实际教学中,面对新问题、新事物、新观念时,学生的认知并不一定像老师所想象所预设的那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变教案为学案,以学为中心、在发展性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下面就以《探究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果断剪切,突出重点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课前预设越多,课堂上学生的自主空间越小,所以教学的预案不妨简单一些,果断剪切,突出重点,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充分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新课改思想。
     在《探究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同伴来检测,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组装电路,加深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发现,让学生制作暗盒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在教学中用学生制作的暗盒去检测,实验往往以失败告终。因此,我放弃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制作暗盒的过程,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探究暗盒里的电路,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主动积极探究暗盒中的电路,充分观察、体验、交流,有所感悟和思考,尽情地享受发现的乐趣。
     二、恰当引导,突破难点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过程也不例外,它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暴露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如果这些困惑和疑点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就要在不偏离课堂主方向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教学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探究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要求学生检测有六个端点的暗盒。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去检测,他们要检测哪些都搞不清楚,更别说要做到不遗漏并正确地画出暗盒里的电路图。因此我认为如何有序无遗漏的检测是学生的难点,只有解决了这个难点,学生才能更容易学习,更主动学习。因此,在让学生动手检测前,我巧设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检测才能一个都不重复,一个都不遗漏吗?”学生们马上安静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脑开始运转起来。我立刻说:“你们先商量一下,想一想如何做到所有的端点都检测到,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最终,我们得到了规律:先把六个端点编上字母,再把每个字母与后面的字母按顺序结合一次。
     所以,在教学中暴露出学生的思维疑点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我们适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恰当的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有时这样的插入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敢于放手,突现自主
     教学方案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不要做过多的干预,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给他们的提示越多,他们的思维越受到束缚。在学生交流时,也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
     在《探究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当学生在独立探究过程中问:“老师,我对暗盒的判断对不对呢?”我笑笑对他们说:“你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伴听听,让他们帮你参考参考。”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当学生说到错误的结论时,我们不需要马上表态,可以追问一下:“其他小组的同学认为呢?”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去判断,去改正。
     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对学生与教材的认知需要精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教学,以合理巧妙的方式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