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个性培养唤醒创新灵魂 创设生活环境让学生的嘴真正得以解放 浅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3期 总第4675期 2013年09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3期  下一期
倾情个性培养唤醒创新灵魂
来源: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王洪洋 发布日期:2013-09-03 09:58:28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常常以标准答案作为教学的标准,学生少有发挥想象的余地。比如,在美术课堂上,中国孩子习惯于问老师画得“像不像”,而国外孩子却问老师画得“好不好”,哪怕是画得“一塌糊涂”。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1.我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太陈旧枯燥
     我们还缺乏一种根据特定的年龄特点来编写教科书的能力,因此教科书与受教育者在阅读天性上的背离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灌输式而不是启发式的,所以我们的受教育者大都是在被动且不快乐地接受知识。
     2.我们对学习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存在着严重的认识偏差
     在中国,一说起读书和教育,似乎就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种代名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就是中国的古人们用一种容器单位和数量来形容一个人学问之丰厚的,应试教育中考查的内容多是机械重复的积累性知识。
     曾有人想考考爱因斯坦:“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什么?”爱因斯坦则告诉他:“我永远也不会去记我在任何一本书册中都可能找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3.我们的学前教育在客观上是扼杀创造力生存和发展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观察过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发现这个孩子在短短的10个月里竟然提出了1250个为什么。而中国应试教育对一个学龄前儿童幼小的生命本质需求似乎是完全漠视的。我们常常把他们视为一个实验品,完全根据成人自己的愿望强迫他们接受一种类似杂技团式的训练,培养出一个对父母百依百顺的“乖孩子”便是如今几乎所有父母的最高成就和荣耀。我们正在摧毁一个个幼小生命健康成长的心路历程,我们正在割掉一个民族为之根本的前端教育。
     那么,面对令人可叹的现实,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呢?
     一、尊重孩子,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东西方在教育上的最大差别是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异想天开”。《莫愁》杂志曾登载过这件事:加加林对母亲说,“我要上月球”,妈妈说,“好呀,别忘了回来”;如果中国孩子这样说,妈妈一定说:“孩子,你怎么又胡说呢?”要培养创新精神,还应当鼓励孩子敢于怀疑。在中国,孩子如果向家长表明不同的观点,往往受到家长的训斥:“就你行!你比我们大人还聪明!”杨振宁博士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二、让孩子的大脑永远充满“问号”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一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计算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考虑老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还需要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奇思异想,允许他们出错。如果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学校,又带着疑问出校门,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领袖门》一书中说:“中国的教育可以为国民提供良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毋庸置疑,中国教育体制下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我们期待着每一个富有道义感的教师都能全力以赴地唤醒孩子的创新灵魂——而这,恰恰又是振兴民族的希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