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追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开放的源点 精心设计合理调控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3期 总第4675期 2013年09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3期  下一期
追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开放的源点
来源: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李培莲 发布日期:2013-09-03 10:38:57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推广使用已近20年,给很多使用这套教材的一线教师留下的最深印象不外乎两点:无限贴近儿童的视角和无处不在的开放意识。都说如今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其开放的价值取向表现在。
     一、向课外延伸
     首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高年级教材大都选自名家名篇,课后设计了名著便览、作家卡片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关注整本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学一篇带一本。《我读书·我快乐》一文的选编更是独具匠心,不仅仅是为学生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还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两者兼备,这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魅力。
     其次教材鼓励跨学科学习。打开教材目录你会发现,课文的编选可谓丰富多彩: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有写人状物的;有教给学习方法的;有介绍自然科学的。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文体传达着不一样的讯息,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多彩的学习资源库。这些包罗万象的课文,除了精美的语言文字吸引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走向其它学科的索引。不同门类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促进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性和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获取和更新信息,延伸活动中应充分放开时间、内容、形式,使语文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学科,让每一个生活资源成为学语文、用语文的阵地。
     二、向生活开放
     最为直接的体现是教材对应用文体的选择。为了使学生能读懂应用文,体会其写作特点。教材阅读内容选编了:说明文、书信、通讯、科学小品文、说理文等。这类文章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品读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写法,培养应用能力。独立的习作板块更是着力对应用文进行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的系列训练。从留言条到书信,从借铅笔、打电话到通讯报道,从辩论到说理,从研究报告到调查报告,无不指向学生应用能力的塑造,努力培养学生具备一个未来公民生活的基本能力。
     其次是教材的单元练习设计。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诵读积累、口语交际以及每册教材最后的学习单元综合性学习都选择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以及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合,教材对生活的开放。学生能力的养成,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在于教师自己有没有开放意识,有没有敏锐地捕捉到教材中开放的源点。活用教材不应局限于四十分钟,不应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关注学生的未来
     教材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既是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更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但凡在小学低年级就已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不管知识难度怎么增加,他们也不会掉队,仍然学得很轻松。因此,学习习惯的养成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苏教版教材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直接纳入教材,较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关于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训练依据,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习惯养成的平台。
     语文教学的开放是一个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逐步展开、由浅入深、从扶到放的过程。它实践着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仿到创、从学习走向生活的有序过程。苏教版教材中开放的源点,就像三月烂漫的春花姹紫嫣红,开遍在新课程改革的东风里,让我们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和学生一起沐浴这明媚的春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