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感受———对《大江保卫战》不同教法的对比与反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什么”就这么难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4期 总第4682期 2013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4期  下一期
“为什么”就这么难
来源:如东县掘港镇华丰小学 作者:戴阳春 发布日期:2013-09-17 11:47:58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为什么”已经越来越少。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吗?这里,我针对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诸多原因做了一些调查,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怕说错
     怕说错,是大部分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共同的心声。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这些同学是不太敢举手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好学生,说错了会很没面子。而有绝对把握的问题,教师往往会把机会给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举手也多没机会。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他们往往是教师点名的对象,可最终多以失败告终,自信心大受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变得懒惰,积极性也会大大减退。
     二、来不及说
     来不及说,是大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共同的原因。因为这部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大多不如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用以观察、比较、思考的时间比较长,而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想好,教师就开始问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或自问自答了。这会让大多数学生产生一种囫囵吞枣的感觉,时间长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进一步弱化,也就越发的来不及说了。
     三、不会说
     不会说,是部分学困生共同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往往跟不上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节奏,对于一些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惧怕的心理。除非是那些毫无营养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否则的话,他们的答案就是“不会说”。
     根据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让学生敢说
     中高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有了较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将自己好的、拿手的方面展现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要让学生敢说,必须做到:
     1.形成正确的荣誉观
     世界上的每一项发明,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能回答问题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无论回答对与错。因为这代表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值得鼓励与肯定。
     2.优化教师的处理方式
     对于答错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老师处理方式相对理性与冷漠,缺乏了一份热情。这种理性与冷漠往往导致学生为了避免“责难”,而保持沉默。所以,教师应该优化我们的处理方式,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中肯地提出不足,给他二次机会加以补充,并给予肯定。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回答问题的。
     3.合理搭配难易问题
     不要一成不变地根据学生的成绩等级来划分题目难易等级。在教学中,灵活处理、难易问题合理搭配,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机会回答那些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问题,往往也能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来得及说
     我们新课程提倡的“先学后教、先生后师”表明了一个观点,只有让学生亲身去观察、比较、思考,学生才能更     好地掌握知识。在学生还没有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的时候,就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就显得勉为其难了。所以,我认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比较难的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再回答。让学生来得及说,学生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的。
     三、让学生有得说
     针对部分学困生,教师在提问时,要给他们足够思考的时间,循序渐进,先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而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复述或在类似的问题别的同学已经说过几遍的情况下,再让他们回答,从而渐渐适应比较难的问题。这样逐渐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习惯,他们也就有得说了。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这种平等的氛围,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你问我答,他问你答这种和谐的气氛中,越来越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简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