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教学的“趣学”策略 妙用体态语润物细无声———浅谈肢体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计算机网络创设高效、多元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5期 总第4694期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5期  下一期
妙用体态语润物细无声———浅谈肢体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靖江市城东小学 作者:袁巧云 发布日期:2013-10-15 16:34:35

     肢体语言,又称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在信息传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等特点,老师在课堂上如能适当而又形象地运用肢体语言,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老师在运用肢体语言时,要经过精心考虑,合理设计,自觉地提高自己肢体语言的修养,充分挖掘肢体语言的潜能,使其在教育教学中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一、丰富的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收老师信息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只要老师一个表情不对,学生就会有所察觉。教师要善于用面孔说话和表演,做到端庄中有微笑,严肃中有柔和。教师的面部表情,最关键的是把握眼神和微笑。
     1.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优秀的老师在走进课堂时,目光中总是饱含着期待和鼓励,面对全体学生,捕捉他们瞬间的变化,并及时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比如课堂上,发现有同学不专心,此时老师用一个眼神向他示意,比批评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点点头,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老师拍拍其肩膀,示以鼓励的眼神,为他加油打气。老师应重视自己的眼神,用自己的眼睛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2.微笑
     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微笑能让学生感到亲切、真诚。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让自己的面部时时带着微笑。凡是优秀的老师,课堂气氛必定活跃,究其原因,除了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绝不吝惜微笑。他们深深地懂得,微笑是催化剂,可以感染学生,可以主导课堂气氛。比如有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或做小动作,老师不必大声斥责,只要用微笑的目光注视着他,学生便会很快收敛直至停止。
     二、多样化的手势
     多样化的手势,正是有经验的老师的重要法宝。手势语为老师表意增加了感情色彩,使老师的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它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还能比言语更清楚的表达鼓励或制止学生的行为。比如:课堂上,当需要提醒学生安静时,老师把食指轻轻地放在嘴唇上;当学生的表现非常棒的时候,老师高高地竖起大拇指;在向学生提问时,老师做个举手的动作,学生就能心领神会地举起手来……这些手势运用有效且不会干扰教学的流程。
     小学数学和其它学科相比较,抽象的知识相对较多,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对于直观的事物易接受,而在理解抽象的知识时常常会遇到困难。教学中,老师附以适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方位时,如果一边讲一边配上手势,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了。手势在肢体语言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因此,老师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
     三、恰当的近距离接触
     师生间恰当的近距离接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因此欣赏、喜欢和尊敬这样的老师,还会因此喜欢上这门学科。在教学中,老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弯下腰,倾听学生的思想与感悟;和学生谈心或辅导他们做功课时,摸摸他们的头或拍拍他们的肩膀;表扬和激励学生时,拥抱一下他们,一定会收到你预想不到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老师的教育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无声的体态语,体现着师生间无限的默契。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