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QQ影音,丰富课件制作的视频素材 创新教学理念释放写作潜能 披文入情,感于其中———语文体验性教学初探
创新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6期 总第4702期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6期  下一期
披文入情,感于其中———语文体验性教学初探
来源:无锡市育红小学 作者:冯晓 发布日期:2013-10-29 10:50:14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验性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更好的去实施“体验”,进而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形成情感,产生感悟,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丰实内心的真实体验呢?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一、联系生活体验,生成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生活中习得的各种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文本相似的体验,使得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形成统一。
     如教《军神》一文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刘伯承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由于学生缺乏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所以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品质,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亲身实践,只有用联系生活场景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请学生说说当时痛苦的感受,以此为突破口,顺势提问。学生有了之前联系自身伤痛的感受后,已能充分了解到主人公的巨大痛苦,情绪已被逐步推向高潮。
     此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步步追问中,内心的情感进一步被激化。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情感与文本蕴含的情感相似,学生就能凭借被唤醒的情感经验与文本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披文而入情”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体验,唤醒情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模拟表演、操作演示、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手段来创设情境。教学《赶海》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在海边嬉戏的真实体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到赶海的乐趣,我带着孩子一起表演摸海星、捉螃蟹……教师再配以海浪翻滚,海风呼啸的图片、音效。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赶海无穷的乐趣。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原本单一的文字体验逐渐变得丰满而厚实,学生由此真正走入情境,设身处地去体会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身心受到美的熏陶。
     三、对话文本体验,丰富情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体验为手段,鼓励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机会,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唤醒学生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
     如在教学王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时,整首诗中的九个“一”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有学生提出质疑:“在这凄凄秋风中,这个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此时,我没有只从教材出发,而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他们与文本展开对话,自己感悟、思考。学生们思路打开了,有的说:“课题中的‘独’字,以及诗中的九个‘一’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位渔者的孤独、寂寞。那岂是在钓鱼,明明钓的就是一江孤寂。”当学生能自由对话文本,主动走进文本时,学习语文的激情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激发。
     总之,教师不能让学生像一张白纸一样进入情景,而要引导他们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因此,在对文本的解读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合适的体验手段,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解决疑问,时时“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并时时回应文本,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学生的新“视界”才会形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