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作业促孩子成长 亲子作业搭建沟通桥梁 让亲子作业成为孩子追求的“奶酪” 亲子作业如何布置
热点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7期 总第4710期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7期  下一期
让亲子作业成为孩子追求的“奶酪”
来源: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作者:刘琴 发布日期:2013-11-12 10:55:39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几步之所以紧要,是因为这几步处于“十字路口”,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同样,在亲子作业的实践活动中,紧要处往往也只有“几步”,在这“十字路口”处选准方向,迈好紧要步伐很关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才能让亲子作业这块“奶酪”成为每个孩子的快乐追求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内省。
       是谁动了孩子的“奶酪”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深有体会:记得每次教师布置的“亲子作业”,我和孩子少则要花费一个小时,多则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做完甚至做不完。对于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忙碌了一天后,还要面对耗时低效的亲子作业,家长感觉这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负担也就不足为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是多大的挑战呐?即便是起初拿到“奶酪”时兴致盎然,一旦经过长时间的消磨,孩子也会觉得“奶酪”已经索然无味,最后亲子作业由家长无奈地包揽!亲子作业真正考虑过孩子的发展吗?究竟是在为谁服务呢?又是谁动了孩子的“奶酪”?
       教师解开“镣铐”,孩子寻找“奶酪”
       事实上,我们只要在亲子作业的“十字路口”稍作逗留,就会发现新“奶酪”始终存在于某个地方,要想让孩子们找到这块新“奶酪”,教师要走好紧要的几步。
       我认为亲子作业的布置,教师首先要注意适量适度的原则,亲子作业的设计理应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教师们可结合每月的教育主题开展一次就足够了,把时间安排在周末是比较妥当的;其次,要注意就地取材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是家庭生活中一些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这既不必为作品的材料花尽心思,花费时间,也可以培养孩子环保的理念;最后,布置的亲子作业要具有趣味性、游戏化原则。采用一定的游戏情境,孩子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会比较高。
       我在教孩子们学汉语拼音时,请家长制作简易的拼音卡片,和孩子们玩互当老师学生的游戏,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据反映孩子回到家很乐意当“小老师”,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再和父母演示,如此一来,这块“奶酪”孩子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下次他还会继续寻找,不是吗?
       家长试着放手,孩子创造“奶酪”
       “奶酪”有多有少,有大有小,但家长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这一块,而应看得更远,催生孩子们创造“奶酪”的机会。
       既然如此,家长对于学校布置的亲子作业就要有正确的理解。第一,家长不要一味追求作业质量,使亲子作业成为新的攀比形式。在这个“十字路口”处,得不得优秀,拿不拿到奖励不应该是教师和家长渗透给孩子的思想观念;第二,每次的亲子活动不在于孩子目前掌握了多少知识,要看看孩子与自己之间的合作程度,在做这项作业时,孩子是不是积极构思、自主动手、乐于合作;第三,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别剥夺了孩子制作和探索的权利,可以与孩子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不要因担心孩子做得不好,做得太慢而越俎代庖。
       最近女儿的作业是和家长一起做一个机器人。我让孩子先自己收集原材料,她找到了大大小小的废旧纸盒、瓶罐若干。原以为她一直会等我和她一起构思,谁知她早已胸有成竹:把用什么做机器人的头、身子、膀臂、天线等设想和我详细地交流。这着实让我为之惊讶——孩子不可小觑。后来的动手制作过程中我只是帮着穿针引线,虽然她做得并不精致,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制作的乐趣。我想这块她亲手创作的带有瑕疵的“奶酪”在孩子眼中一定是最完美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细心呵护他,让他健康成长。”那么就让学校、家庭共同走出心中的那个“十字路口”,在每一次亲子作业的实践活动中给予孩子充足、自由的时间,给予孩子创新、践行的天空,给予孩子寻找和创造“奶酪”的力量和勇气……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