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构建小学习作教学链 数字化学习构建小学习作教学链 “骗”出来的佳作 借艺术之光,照亮班级建设之路
创新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7期 总第4710期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7期  下一期
数字化学习构建小学习作教学链
来源: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 作者:张卫林 发布日期:2013-11-12 11:36:53

       《论语》有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从一件事类推而得知其它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但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即不能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去主动思考,钻研琢磨。孔夫子的这句话,也是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众所周知,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教学信息呈现多媒体化的特征,其教学信息储存容量大,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及时共享信息和学习资源。因此,在数字化环境下创新习作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境,构建兴趣表达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新课标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方面,也指出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等要求。数字化学习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让其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将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双龙洞的音频、图片等资料加以整合,制作出“神奇的双龙洞”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学生兴趣盎然。观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模仿文章进行写作。令我意外的是,不少学生稍作准备就能创作出《溱湖风景美》《美丽的泰州园博园》等文章,并且表达清晰,语言优美。有的学生还编出了广告词、导游解说词……感官的窗户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想象的翅膀飞舞了,由此及彼的教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美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建构素材,构建素材源泉链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数字化学习有着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等强大优势,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旋律,让学生走进精彩纷呈的信息世界。学生们用自己的双眼去感知,去发现,去创造。
       例如,在让学生描写树叶姿态的习作练习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但是,信息素材库中却可以提供世界各地各种树叶的图片资料、文字信息和写作材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从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又如一次习作《难忘的运动会》,很多学生作为观众,感受最多的还是现场热烈的气氛,往往忽略了运动员们的神情、动作这些重要细节。通过播放视频画面,慢放或者定格精彩特写镜头,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仿佛重回比赛现场,进而搜集和提炼素材。这节习作课上,不少学生创作出了描写细腻、充满个性的优秀习作。
       三、评改习作,构建评改交流链
       “井淘三遍出好水,文改三遍添新意。”新课标对学生习作评改提出这样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数字化学习在改变“一支红笔定文章”的传统方式上,提供了开放灵活的路径,让“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实现了习作评改的举一反三,新意不断。
       在平时习作的评改中,我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把精选出的典型例文利用教师电脑上“极域教学系统”中的“文件分发”功能,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或利用视频展示台将其显示在屏幕上。学生欣赏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辅以画龙点睛的评点。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评改方法。这样学生互评互改、自我修改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时,我常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班级论坛,把自己的习作发表在“优作选登”栏目里。这种新颖的习作成果展示方式,让学生感到非常新鲜。他们不仅写出了生动感人的习作,写下了许多简短精彩的评语,交流了情感,而且还在相互交流与评改中懂得了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
       总之,数字化学习为习作教学的创新构建了一条灵动而扎实的链条,事半功倍地实现学生习作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化学习一定会令学生的习作之路充满诗意,充满惊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