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也是一棵树 基于“生本”的“五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浅谈小学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7期 总第4710期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7期  下一期
基于“生本”的“五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扬中市实验小学 作者:王泳 发布日期:2013-11-12 15:09:41

       “生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意思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其过程。教学应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短短一句话中,6次提到了“学生”,每一点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说的,联想到全国上下刮起的一场“生本教育的旋风”,就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我校密切围绕“学生中心”的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以学定教、快乐发展”的课堂实践研究,采用“五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五问式”课堂教学基本要素
       一问:学生的起点在哪儿?——有准备的学习。(了解学情,分析原因,定好教学起点。)
       二问:学生要到哪儿去?——有目标的学习。(教学的每个环节具有目标意识,如何引导学生达到目标?目标达成度是多少?)
       三问:学生怎样到那儿?——有方法的学习。(教师针对学情,以学定教,顺势而导,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策略、方法的引导。课堂上互动生成,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问:学生学习提高了吗?——有延伸的学习。(精心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问:学生学得快乐吗?——有温度的学习。(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关注长远,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注重其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渗透。)
       二、“五问式”数学课堂教学尝试
       很多教师在教学《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一项一项完成,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都是由教师引导得出,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学习。而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乘除法知识却没有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基点。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一切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这样的学习就是“被学”。学生的“先学”明显比教师“先教”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倍数和因数》一课的环节进行了再设计:
       先学——学生先自学,看自己能学会些什么
       【环节1】——自学倍数和因数概念。
       质疑——学生再整理,说自己有什么学不会
       【环节2】——学生自找一个数的倍数。
       【环节3】——学生自找一个数的因数。
       互学——学生齐讨论,互相取长补短深入学
       【环节4】——讨论交流找倍数时,怎样更有序。
       【环节5】——讨论交流找因数时,怎样能找全。
       检测——学生过关练,题型多样延伸学习
       【辨一辨】
       (1)8是5的倍数。
       (2)12是4的倍数。
       【写一写】写一写5的倍数。
       【说一说】以“开火车”的游戏形式说一说2的倍数,4的倍数,6的倍数。
       【填一填】10的最小倍数是( ),100的最小因数是( ),1000的最大因数是( )。
       【跳一跳】什么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0的因数?
       三、“五问式”数学课堂教学体会
       这就是一节完整的“先学再互学”的数学课教学过程。在本案例中教师只给了学习方向——自学倍数和因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根据自己的自学能力完成学习内容,然后交流学习成果,取长补短,通过“互学”进一步理解知识点,解开疑惑点。在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新知。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梯度性练习,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上完这节课后,学校的一位教师说:“以前完全是自己讲,而且是一讲到底,现在课堂上,不再是师教生,而是‘兵教兵’。”这不正是我们要追寻的教育本真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