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建议 在“亲历体验”中激发小学生写作能力 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细节处理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8期 总第4717期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8期  下一期
在“亲历体验”中激发小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作者:陆敏 发布日期:2013-11-26 15:27:12

       所谓习作教学,不是教师围绕着书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获取素材和知识的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那么,如何在“亲历体验”中激发写作灵感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浅谈几点见解。
       一、关注生活,积累经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关注生活,只要他们稍微留意就可以积累多种写作素材。
       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说,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啄木鸟在行动”“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在大自然中积累。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接触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学校通过组织郊游活动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组织烧烤、参观、游戏等活动,获得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家庭生活中积累。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比如给学生布置扫地、买菜、购物、做饭等一些家庭劳动,让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完成后让他们写一写劳动后的感受。
       二、创设情景,深切体验
       其情景的创设,可以是:
       用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境。小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教师要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让其体验真情实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给学生一周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在班级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赛诗会、演讲比赛等活动。
       用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不但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结合一些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
       三、培养语感,有效训练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他们的优秀作品经久不衰,流传千古,可以供学生们借鉴,并加以朗读,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并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
       四、展示自我,注重感受
       传授观察方法,丰富作文素材。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得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现在小学生的生活,到处是他们活动的天地,也到处有他们的生活足迹。但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们却“无话可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并注意把观察到的事物变化过程细节描述出来。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展示丰富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小学生个性的关键是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才会引发小学生创造性地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小学作文传统的“先导后作”的教学必须改变,“先作后导”可让小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什么写作的方法,而是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作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让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事物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激发其写作灵感,引导他们用书面语言的方式加以表达,这也就是小学作文指导教学的本色所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