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写话教学谈 一年级学生写话教学谈 阅读,习惯了就好 架设桥梁快乐作文
学科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9期 总第4726期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9期  下一期
阅读,习惯了就好
来源:新沂市唐店镇中心小学 作者:高丽娟 发布日期:2013-12-10 13:43:31

       阅读,似乎是孩子们唯恐避之不及的。或许是因为凡事追求快速的时代到来,他们没有时间去慢慢理解,没有情绪去细细体味,就连大人们,也几乎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与满足感,更何况是活泼好动的少年儿童。
       根据有关“儿童阅读”的研究发现:六岁到十二岁是阅读的丰沛期。他们渴望阅读,遇到心仪的书籍或文章会爱不释手,如遇闲暇甚至会遇书则读,更能从书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可是,纵观现实,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很多孩子却对书本表现得那么冷漠呢?原因不是孩子不爱书,而是他们碰到障碍了。
障碍一:遇上了时间之贼——电视
       电视是阅读的头号大敌。美国教育家班哲明·布鲁姆称电视为“时间之贼”,它不声不响地偷走了许多孩子、甚至大人的时间。电视能消除疲劳,放松心情。但过分的商业化运作,却让更多的孩子迷恋于惊险、刺激、搞笑的节目,孩子们通过模仿节目中的语言、动作、情节而变得浮躁,想象力简化。电视不仅容易引发孩子们的近视眼,影响其生长发育,更容易使他们的头脑变得被动,缺乏思考和创造力。
       障碍二:碰到了枯燥乏味的课程
       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是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然而整齐划一的教材有时却会成为阅读的绊脚石。因为学校的课程不是单为一个孩子,而是为所有孩子而设计的。在学习中,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同样的课程,对学得快的孩子来说,会觉得无趣,显得不耐烦,就算孩子有耐心坐在位子上上课,也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有的孩子因为不耐烦,看课外书或恶作剧,遭老师责怪,他原有的阅读乐趣很可能会因此消失。
       障碍三:令人又爱又恨的网络游戏
       紧张刺激的网络游戏,不仅令孩子着迷,许多大人也爱不释手,一旦开了机,没有相当的毅力还真难从中逃脱开来。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着迷于此呢?其关键就在于它利用了人们“人心不足”“挑战自己”的心理。就这样,在追求“通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障碍越多,阅读的习惯越不易养成,所以家长与老师可以运用一些硬件环境的规划,或者以引导的方式,来刺激孩子阅读。
       建立小小读书区
       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是将孩子从电视机前拉回来的重要条件。许多孩子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都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在读书区里,有孩子专用的书架书柜,有属于自己的图书,他可以和父母、老师共读一本书,共享书中的乐趣。
       拓展阅读领域
       依据孩子的能力来选择:选择一些他可以独立阅读的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毕竟能自己阅读一本书,是一件骄傲的事。
       难易结合读书法:先推荐一些简单有趣的读物或文章让孩子产生好奇,然后再在小组中开展读整本书的比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班级定期开展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设置一定的奖项,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将自己优秀的读后感制成小报互相交流、评比,放入成长袋,定期展示。
       把书当成礼物送给孩子
       班级或家庭活动中尽量以书为礼物,因为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在选择礼物书时要多费心思,根据孩子最近时间的表现和需要,最好能奖励或赠送“正中下怀”的读物。奖励时,更要做足文章,说明意义后可当场大声朗诵,渲染意境;可及时说其大概,激起欲望;或讲清价值,教其珍惜。
       让孩子“争”着读
       在班级中,通过读书角以及课堂选择好书分享,试着将阅读引入孩子的生活。每当分享讨论完时,我习惯将书籍放在座位旁的小桌子上,而孩子会因为听故事的过程中,对这本书产生好奇的心理,课间会偷偷地翻看,之后纷纷向我“预约”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而当孩子已渐渐习惯“没事就拿书看”的时候,阅读的快乐与风潮,就会悄悄蔓延。
       阅读,要能与生活相结合,书籍才不会被束之高阁。若要让阅读习惯走近孩子的生活,必需用心规划适合的阅读环境与情境,再配以活动带领与引导,让孩子不自觉地掉入阅读乐趣的“陷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