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心灵的钥匙 小议“长大成人”
德育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0期 总第4734期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0期  下一期
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来源:南京市浦口区城东小学 作者:朱艳 发布日期:2013-12-24 08:22:10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上好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非常必要。怎样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师生真诚对话,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活”起来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知识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在教学《家庭树》一课第一教学环节时,我构筑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间对话的平台。
       师:同学们的活泼、热情让老师想起了童年。老师很想把自己引以为豪的家庭成员介绍给同学们认识,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我随即展示自己少年时代的全家福,让学生猜猜哪一位是老师。学生兴趣盎然。尔后,我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学生听了我的介绍,也跃跃欲试,都想展示自己的全家福并作介绍。
       此时,我以学习者同伴的身份向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少年时的全家福照片。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多向互动,学生便在宽松的氛围中活动起来了。
       二、以活动为载体,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活”起来
       新德育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我不胆小》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精彩纷呈的活动:“走进胆小国”听《咕咚来了》故事,谈胆小;“登勇敢之峰”看“打针”“怕黑”动画,议勇敢;“制作信心卡”,话大胆。教师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去主动探究,体验感悟,生成教学目标。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取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才能有效地促进体验者的德性成长。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活”起来。
       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鲁洁教授曾说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选取切合学生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才能设计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课来。
       课文《家庭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学生在亲情中感知家庭结构,在理解家庭结构中体验亲情。我在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贴合,这样内容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另外,我对教科书中“画画家庭关系图”的设计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将书上的竖排形式关系图改为横排关系形式。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贴关系图,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家庭关系图。这样的教学设计,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重组教材,应成为新课程的目标下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
       四、课外延伸,让课堂“活”起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品德课要想提高效率,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课外延伸。校内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与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有机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校外可以与各种社会实践,与当地的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相切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真正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不能再以说教的方式来教学了,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