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一把沙子的力度 抓一把沙子的力度 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由“五问”课堂引发的思考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0期 总第4734期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0期  下一期
由“五问”课堂引发的思考
来源:扬中市实验小学 作者:郭瑞敏 发布日期:2013-12-24 09:53:08

       我校“五问课堂”的模式源于新课标中“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坚持,一问学生的起点,二问学生的目的地,三问学生如何到那儿去,四问学生有否提高,五问学生是否快乐。“五问”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既关注收获,更关注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结合我校“五问式”教学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问:学生的起点在哪儿?
       问教材 教师解读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应能沉心静气在纷繁中读出清楚,从复杂中读出简单,于繁茂中读出主干。只有舍主去次,去粗存精,才能凸现个性,实现简单。
       问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二问:学生要到哪儿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感悟。理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可是在不断更新的课程理念下,文本中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不变的,字词句自身的魅力是不会变的。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用现代的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方式将文章的文路、思路更好地呈现出来,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教师在钻研教材后,就该精心思考: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创设表达的空间,引领学生领悟作品的表达方式,情感和思想?如何针对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引导他们把握文本?将文本的研读功课做实,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问:学生怎样到那儿?
       无论什么文章,一变成语文教材,就成了“例子”,成了学生学习“言语形式”的例子。语文学什么?就是学“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如此看来,理解好某篇课文、写好某篇作文,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透过形式理解内容,凭借对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形成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现实目的。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品味、争论,从而领悟作者的写法。品悟语言的方法是多样的,不管怎样都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应先让学生整体读、整体感受,重点比较分析句子中关键词语或典型的句式表达,始终以文为本,以生为本。如果一节课重点训练一种表达方式,那么一个星期、一个学期、整个小学阶段下来,学生可以掌握多少语言表达形式啊!这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问:学生水平有没有提高?
       语文课应该以朗读为整节课的经。朗读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读文章的精彩之处、精妙之处。语文课就是读书课,朗读不是个别学生才艺的展示,而应让全体学生参与并得到锻炼。同时全体参与不是流于形式,让学生自己练读或全体齐读。首先教师在朗读指导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个参与者、帮助者、一个和学生一样的读书人,和学生一起合作读书,和学生一起玩朗读,在体会着朗读的快乐的同时,也收获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的幸福。其次朗读指导中教师的语言要平和、亲切,就像聊天一样,不经意地点拨一下、夸奖一下,让学生如沐春风,才能将学生的朗读的欲望激发出来。叩击每个学生的心灵,点燃每个学生的激情,真正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五问:学生学得快乐吗?
       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她有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博大的爱情……无一不震动读者的心灵;她有趣——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语文本身应是给予师生共同的一种生命享受,在探究中享受、在体验中享受、在成功中享受,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来就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潜能,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品尝到了努力的喜悦,那就足够了!
       以生为本,就应该平平淡淡、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正如李白诗中所描绘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五问”式教学法告诉我们的真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