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讨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 巧设灵动情境营造智慧课堂
语文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0期 总第4734期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0期  下一期
讨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
来源:洪泽县黄集中心小学 作者:舒建业 发布日期:2013-12-24 10:49:26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与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与组织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多方交流以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
       一、把握节奏,讨论交流
       课堂讨论强调讨论的实效性,是以大多数学生为主体,只要多数学生完成了讨论,在小组内达成了共识,便可以结束讨论,进行汇报交流。课堂讨论要把握好这几个节奏:①独立思考阶段。即老师提出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讨论,而是先让其独立思考片刻,或自主阅读探索,待学生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之后再进行讨论。不要忽视这片刻的自主时间,可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或奇思妙想。②讨论阶段。学生经过了独立思考之后,可能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时让他们去交流、讨论,他们一定会各抒己见。③小组总结阶段。小组同学对问题讨论交流之后,要在小组长带领下将本组对讨论问题的意见进行梳理,统一意见,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④全班汇报阶段。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要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形成对问题最准确的意见和见解,全班达成共识。
       二、逐渐展开,层层推进
       讨论的导向 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体味情感等方面去推敲、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区别、比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样便于掌握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讨论的深入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抓住关键问题,这在讨论中会暴露出来,教师要及时抓住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再读再议,把讨论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在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生动的?”这一问题时,我采用了逐层递进式。第一步: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风格,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找出例子来说明。第二步:让学生研究文章运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对表达作者情感起什么作用?通过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文章形象而贴切的修辞手法,还领略和享受了祖国河山之美。
       三、理解教材,感悟文本
       要想参与讨论,学生必须熟读、深钻课文。在研读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的讨论让学生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显示自己的能力,他们会更主动地反复研读教材,查询资料,这样教材的内蕴就在一次次讨论中逐渐显露,被学生内化,继而在讨论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我引导学生讨论:①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这么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生命一次,两次,无数次地扑打冰面,你会怎么想?②你又会怎么做?③读到“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水面”,你想说什么?讨论使学生看问题的目光更趋敏锐,犀利,同时对文本的感悟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引导质疑,小组讨论
       质疑问题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起来进行讨论解决。但为了避免学生提太简单,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起主导作用了。例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有学生质疑:它难道就不怕“我”伤害它吗?它是一向就对“我”这么信赖的吗?教师觉得这种质疑没有着力点,找不到边际。于是提示:你想问的是这个意思吗?能不能把你的问题说得具体些呢?学生思考后提出:珍珠鸟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让讨论有具体的支点,自然就提高了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总之,课堂讨论能让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在每个讨论小组里,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发言。慢慢地学生成为主导,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更加了解学生,从而制定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