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情境,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牵手”小古文
创新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0期 总第4734期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0期  下一期
优化教学情境,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来源: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作者:史建忠 发布日期:2013-12-24 10:55:05

       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入,追求有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成为当下“现实”而又“时髦”的话题。在情境基础上展开教学,也是遵循教学规律,展现教学魅力,提高教学效益的良好途径之一。那么,该如何优化教学情境,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与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要明晰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点,充分考虑学生特征及认知规律,为他们构建一个能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情感,展示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活力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其直接指向是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有效地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有了以上的认识和把握,我们才可以有的放矢、科学地组织实施教学。
       二、要研究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在差异与选择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很多现实性问题,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情境创设时必须更加有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固有的差异
       关注学生的地域差异 我们必须清楚孩子所处的地域特点,紧密联系区域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差异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原有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效的情境。
       关注年级段的差异 如面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我们一般可以采用画面展示、组织游戏等方式教学,而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二)关注教师固有的差异
       学校教师群体是一个体现不同个人爱好、特长,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学经验和风格,不同年龄的群体。如对年轻教师要更多地要求熟练运用现代教学媒介来创设情境、组织教学,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几十年沉淀的情趣、特长等,有机融入情境教学。
       (三)关注学科之间的差异
       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学科之间的差异,要充分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立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不同学科的特质与元素有效挖掘,展示其不同的魅力。
       (四)关注不同的教学情境其内在标准的差异
       研究和认识了情境创设存在的差异,才能为我们进一步科学有效地设计和展开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要把握好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注重真实性、问题性和互动性,使课堂教学有效、实效、高效是课堂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之一,我们必须时刻反思和总结教学的所得所失,在不断优化和选择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作为情境创设的“设计师”,教师要在初步掌握一般情境创设的技巧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钻研教材、研读教材,充分领悟教学意图,把握好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及学习需求,不断构建和调整教学情境。要以有趣、简洁、深入、高效为标准,引导学生在主动体验中、不断探究中完成自身知识与经验的重构,逐步走向新的领域,产生新的发现,实现新的提高。我们的情境创设不应成为课堂的“花拳绣腿”,而要“招招见实”“时时有效”,这样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真谛。
       当然,教学时,教师既要有充分的情境预设,更多的是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情境生成,这也成为我们在研究和判断情境创设“优”与“劣”,“好”与“差”,“无效”和“有效”,“低效”与“高效”的关键所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