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构建精品文化提升办园品位 挖掘“校讯通”功能,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新格局
学校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0期 总第4734期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0期  下一期
“幼升小”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作者:刘道万 发布日期:2013-12-24 13:15: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被提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唱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已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择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1.择校与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指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中小学生无法接受均衡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择校顺势而生。
       2.“幼升小”择校现象揭秘
       《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小学就近入学、小升初取消毕业统一考试等政策理应从源头上杜绝“择校”现象的滋生,但受高校择校热、“小升初”择校热的辐射冲击,近年来“幼升小”择校潮暗流涌动。择校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产物,其实质是家长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和追求。
       (1)“幼升小”择校方式
       以“权”择校。表现在以行政命令手段来择校,拥有行政职权的家长凭借手中的权利“打招呼”“开条子”,把孩子送进自己满意的优质学校读书。
       以“钱”择校。家长以“赞助费”“借读费”等名义主动支付一定的金钱把孩子送到高质量学校学习。
以“分”择校。考试成绩优异、具备培养潜质的学优生历来受欢迎,此类学生转学相对容易。
       (2)“幼升小”择校成因
       从客观方面分析,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择校的根本原因。许多地区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打造名校、重点校。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流的教师团队吸引着大批优秀生源,导致国家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循环失衡。从主观上看,学校自身是产生择校的温床。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有限,校方要在复杂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面对家长尤其是外来务工家长的择校需求,企望抓住这一契机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这也是择校现象日益滋长的一个原因。
       二、“幼升小”择校现象对策
       治理择校现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从源头上完善教育政策、制度和法律,确保基础教育的均衡性,还要求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自身不折不扣地执行,端正思想,提升办学品味。
       1.政府宏观调控,秉持教育公益性
       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第一责任人,应当牢固树立“均衡”理念,在量和质两方面缩小地区差距,为义务教育的公平平等提供保障。
       (1)完善法律制度,坚持依法治教
       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设备等硬件建设和师资配备等软件方面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确保有法可依。各级政府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从制度设计和建设上着眼,充分发挥政策的调节作用,保障教育公平,促使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2)健全资源配置机制,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针对社会教育供需不足的矛盾,政府首要解决的是要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保证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并尽力让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完善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强对落后地区及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
       (3)拓展办学渠道,形成多元化格局
       教育投资多渠道和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既可以保证义务教育受政府主导,又能吸纳社会力量互补办学,不仅缓解政府教育经费的紧张局面,更最大限度吸引了社会资源,实现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
       (4)改善教育评价机制,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从社会到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变以成绩与“升学率”来衡量学校质量的现状,更加注重对学校的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进而缓解供需失衡现状。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应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更新观念,改变作风,做好教育的“定位仪”。
       2.学校身体力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面对汹涌而来的择校潮,学校要以主人翁意识积极应对,履行职责。一方面要坚决执行上级颁布的法律、政策,廉洁自律,还教育一方净土;另一方面,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在公平竞争中彰显特色,自觉缩小与重点校之间的距离。作为教师来说,应摒弃终身制观念,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终身学习。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了,择校现象自然会降温。
       无论是国家教育行政机构,还是教育者个体,依法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责无旁贷,以实际行动践履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让学生有机会均等接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只要我们以振兴中华民族教育大业为己任,解决择校顽疾指日可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