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游戏,让体育课堂活起来 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积累成就孩子的语言发展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1期 总第4742期 2014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1期  下一期
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作者:陈业臣 发布日期:2014-01-07 10:27:21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道理显而易见,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科学的。
       这就要求我们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文章均源自于生活,教师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生活趣味,使学生懂得聆听生活、感知生活,感恩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时空差距,所以学生不能够全面认识,理解上会有所偏差。针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2.演一演,再现生活
       课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历史背景资料,力求还原课文场景。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我让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时候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使学生加深对聂将军的认识,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教师要学会巧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他们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加深感受。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我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北海公园杨柳拂动,小船摇摆,湖波荡漾,绿树红墙的活力景象。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欢唱。这样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活力的生活世界。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海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善于观察生活,努力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增长知识、张扬个性的重要舞台,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开学初,我们班一名学生路上捡到一位学生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学生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班级干部如何配合班主任护送学生放学等,还可以让学生们讲身边发生的故事,自由发表感受和看法。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天地,更是学习语文的沃土。学生如何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并内化社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安排了。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起“小导游”的角色,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教师也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在生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家长是开餐厅的,可以让他设计一下餐厅的布局;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有的学生家是搞养殖的,可以让他观察动物不同阶段的变化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强,趣味性高,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总之,语文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学必须从传统课堂教学中脱离出来,走进社会,教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相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富于趣味性和生活气息,才能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这一历史使命。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