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结尾,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家常菜———冷盘制作》教学谈 给农村孩子营造一片写作的天地
教海深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2期 总第4762期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2期  下一期
《家常菜———冷盘制作》教学谈
来源: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作者:朱晓军 发布日期:2014-02-26 15:04:43

  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让孩子从小学习简单的烹饪技术,不仅可以让他们习得相应的生活技能,而且可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下面以五年级上册家政烹饪单元中的内容之一——学做家常菜为例来谈一谈。
  一、教材分析
  烹饪单元安排了三部分教学内容:我家的新厨房,当好小小采购员,尝尝我的手艺。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师让学生通过查寻资料、实地采购、亲身实践等活动,了解现代厨房设备,学会鉴赏和选购食品,掌握基本的烹饪技术,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尝尝我的手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制作三道菜:一个冷盘、一个炒菜和一个汤。下面我重点讲解冷盘制作这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立为: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掌握家常冷盘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掌握切、拼、拌等基本烹饪技能,能制作一道味美色鲜、营养合理的冷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的运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学法安排上,我注意以活动项目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潜力;教法上,我以实践探究为主,以情景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为辅,灵活运用,优化组合。为了实践上述观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还和学生一起准备本节课所需的原料和器具,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联系生活,激情入课
  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饭桌上首先摆上来的常常是冷盘,你最喜欢吃的冷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打通课堂与生活的隔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然后,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精美的冷盘图片,让学生感受饮食文化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实践体验,获取技能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指导学生学做冷盘时,我一改传统的“示范——模仿”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悟出技法。首先,我出示“凉拌黄瓜”冷盘,让他们在观赏和品尝中,感受菜品特点并猜测制作材料。然后小组合作,试着也做一道。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小小厨艺大擂台”的形式。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尔后,我请各组组长汇报制作过程。在学生汇报时,我适时总结、概括、提炼出冷盘制作的技术要领,对于其中的重难点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
  3.合作创新,协调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活动中,我将学生按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整,组建数个最优化小组。为了提高学生活动效率,事先我设计了一张工作方案,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以完成共同目标为追求开展活动,在群体合作竞争的基础上,有效形成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学生在学会凉拌黄瓜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诱导:“有创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你们能不能利用现有原料,制作出富有新意的家常冷盘?”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寓生活于课堂之中,让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这一课改理念。
  4.学科融合,拓展延伸
  “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在综合的视野中进行。”为此,事先我将学生的座位排成“T”型展示台,在学生完成冷盘制作后,请他们到前面作介绍。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背景声中,学生以走秀的方式展示各组劳动成果。这样自然地将语文、艺术等学科融合起来,学生情绪高涨。
  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制作冷盘与家人分享,并请学生搜查“中国烹饪八大菜系”相关资料。我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八大菜系视觉大餐”主题单元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我国饮食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