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多计并举胜券在握
学科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4期 总第4782期 2014年03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4期  下一期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 作者:季吉娟 发布日期:2014-03-21 14:11:38

  如今的小学英语课程,每周仅开设三节课,如果这有限的三节课不能高效地完成,学生们在起始阶段就学不好英语,就会从一开始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那么学生们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也不会走多远!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很多教育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教学低效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因素有:大量的机械重复和无意义的操练;牵强地设计语境和情景;语言素材不真实,不利于学生理解;活动目的不明确等。那么,如何从教学设计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如同苦役在身。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没有比留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要紧的事了。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形式要灵活多变,不断让学生有新鲜感。比如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Boys VS Girls、pair work、group work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在处理教材内容上可以采用Make a survey、Act out、Say a chant等方式。在教学6A《 It was there!》一课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是围绕苏海和苏阳寻找相机和胶卷的一段对话,于是在完成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之后,我安排了两人的情境表演,给他们戴上了人物头饰,准备了两个斜挎的包,学生们的表演劲头十足,观看的学生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语境真实的活动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模拟现实,真正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6A《 Asking the way》时,课本上的插图非常小,而且一些转弯标志不是非常明显,学生的空间意识不强,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安排好教室里的桌椅,并在桌上摆上代表邮局、学校、购物中心、历史博物馆的标牌,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问路的方法及其回答,教师边巡视边出示本课的句型: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学生回答: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hen turn…at the…crossing.巩固句型之后接着让学生试着发问,其他学生参与,课堂效果很好,学生投入其中。然后拓展开来,到最真实的语境中去,比如从学校去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怎么走,让大家各抒己见。其实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会使用,而不是纸上谈兵。用英语解决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真正培养了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其实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多媒体教学,对于农村学校这种简陋的教学环境,可以尽量从实际出发设计真实的教学活动。接近真实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三、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内容丰富的活动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用何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考虑到教学环节需要达到的语言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各年级段的要求,三会和四会的单词句型都有规定,可以说这样的规定都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和年龄特点的。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得学生提前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有些单词是不需要拼读和记忆的,为了让课堂教学充实有效,教师可以设计内容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新知并灵活运用。
  教学设计是需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审时度势,灵活改变教学设计的方向或组合多种方向,力求以最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有趣、有序、有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